复堂词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词话。一卷。清谭献撰。谭献(1831—1901),初名廷献,号涤生,后更名献,字仲修,号复堂,晚号半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举人,屡试礼部不第,署秀水县教谕,历任歙、全椒、合肥知县。后淡于仕进,告归乡里,锐意著书。晚年应张之洞之邀,主讲湖北经心书院。工诗词古文,著有《复堂类集》,编有《箧中词》、《复堂词录》。光绪二十六年(1900),弟子徐珂经其认可,将散见于各种著述及日记中的论词之语辑成一编,共一百三十一则,定名为《复堂词话》,于1925年梓行于世。

谭献治词是由浙西派转向常州派,故对两派功过有公允的评价。他对浙派词的“破碎”、“饾订”、空疏薄滑痛下针砭,正确肯定了常州派的历史功绩。对张惠言、周济的尊体说,他认为:“茗柯(张惠言号)《词选》出,倚声之学,日趋正鹄……周氏(济)撰定《词辨》、《宋四家词筏》,推明张氏之旨而广大之,此道遂与于著作之林,与诗赋文笔,同其正变。”他还确认了常州派比兴寄托说的理论价值:“常州派兴,虽不无皮傅,而比兴渐盛……周介存有‘从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之论,然后体益尊,学益大。”“以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千古辞章之能事尽,岂独填词为然?”但他也客观地指出了常州派“平钝廓落”、缺乏灵气的弊病。

谭献生当衰世,其观照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于忧生念乱之时,寓温厚和平之教”,即力图以儒家正统诗教来挽救世道人心。故其论词宗旨,特标榜“折中柔厚”。“折中”即中庸,“柔厚”即温柔敦厚;谭献既确立了一种与政教观念相关的道德伦理规范,又提出了含蓄蕴藉的传统审美原则。他认为词的艺术境界应是:“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如“金碧山水,一片空濛”。实质上是要求词义隐指远、模糊多义,能传达词人与现实若即若离的联系,折射其曲折微妙的心境意绪。为了创造此种境界,他在艺术传达方面主张“潜气内转”、“返虚入浑”和“一波三折”,大致是指情感的含蓄美、意境的整体美、结构的曲折美,可说反映了谭献对我国古代婉约词情感表现的审美特征的深切体认。当然其偏狭之处也是毋庸讳言的。

谭献还在词的鉴赏方面提出了“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论点。这一观点,上承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易经》的“见仁见智”说、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重视读者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把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阐释权归于读者一方。这颇类似于西方接受美学关于读者有“合法的主动性”的说法。然而,谭献的观点仅是一种敏慧的点悟,未能有充分的论证和阐述,其中包含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歪曲,就会成为主观随意、凿空乱道解词的根据。

有《心园丛刻》本、《词话丛编》本,通行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与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冯煦《蒿庵论词》合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