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学的基本范畴。“意”指诗人之心,“境”指自然之景,“意”与“境”的关系,就是“意境”这一范畴的具体内涵。但“意”与“境”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意”来自先秦哲学,指人的内在思想或主观情志,即“心”;“境”则来自汉译佛经,指心所攀缘的外物,由此而来的“境界”一词,则指人心所达到的觉悟境地。“意境”作为诗学术语,最早出现在托名为盛唐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诗格》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和意境。但这里的“意境”是偏正结构,即“意的境界”,指诗歌所表现的心灵感悟,与自然物态(物的境界)、情感活动(情的境界)构成诗歌的三种境界。中唐以后,“意”与“境”逐渐合而为一,成为一个固定的表述方式,指情景交融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如权德舆提出“意与境合”,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都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的物境应达到某种契合。南宋词人姜夔则明确提出,诗歌应该“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明清时代,“意境”的内涵就越来越分明,哲学家王夫之论情景交融,认为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将传统的“意境”说推陈出新,以“境界”一词来表述一种新的美学意蕴。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是将“物景”和“情景”都视为一种艺术境界,前提是“真”:真实、真切。他在《宋元戏曲史》中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什么是有“意境”呢?“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一句话:栩栩如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