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论·诗论· 艺概》新诗鉴赏
六卷,清刘熙载撰。熙载(1813~1881)字融斋,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国子司业,广东提学使。晚年讲学于上海龙门书院。
此书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部分,各一卷。其中第二、四卷与诗歌有关。
书名取义为:“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
书中引《诗纬·含神雾》“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诗者,民之性情也”,然后指出:“诗为天人之合。”这个“天人之合”,实际上即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感情和物象的统一。也包含了诗人能代天道立言之意。
在《词曲概》中强调词的音乐性质,“乐歌,古以诗,近代以词。如《关雎》《鹿鸣》皆声出于言也;词则言出于声矣。故词,声学也”。词的特点,作者认为应是“言有尽而音意无穷”。
刘氏重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强调它们的社会教育作用。他说:“《大雅》之变,具忧世之怀;《小雅》之变,多忧生之意。”《颂》亦是藉“美盛德之形容”,“以寓劝勉后人之意”。
论词则推崇苏、辛之作。他认为辛弃疾“风节建竖,卓绝一时。惜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沮”,其词正是藉以鸣其不平的工具。因此,他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认为诗词是诗人、词人品德、胸襟的自然流露,只有品德高尚,胸襟开阔的诗人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他还指出诗人应该了解人民,做到为“匹夫匹妇”说话,“代匹夫匹妇语最难。盖饥寒劳困之苦,虽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无间者也。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阎闾,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这一点应该说是千真万确的,但以前诗论家很少注意到。
书中论述最多的是诗、词、曲三种文体的特质和著名的诗、词、曲作者的艺术特征,如言:“诗质要如铜墙铁壁,气要如天风海涛”,“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典雅、精神,兼之斯善”。这些点明了诗的各种体裁特点的稳定性,以及它的承继性和独创性。
关于词,作者对清初云间派、浙派词论都有所补充和纠正:“昔人论词要如娇女步春。余谓更当有以益之,曰:如异军特起,如天际真人。”“词要清空妥溜,昔人已言之矣。惟须妥溜中有奇创,清空中有沉厚,才见本领。”“词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
他还特别强调词的“兴寄”:“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这些论点都有与常州词派不谋而合的。
书中就诗词章法结构,炼字锻句等问题发表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意见。
此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由今人王国安校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