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是从语言与意象的关系着眼区别境界之有无、优劣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对“隔”与“不隔”的区别,王国维以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为例说:“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又举“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云云,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云云,“写情如此,方为不隔”。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云,“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云云,“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王国维所谓隔与不隔的区分在于词境的鲜明具体,形象逼真,能写出真情真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然在目”。从这个审美标准出发,他认为姜夔的“《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并谓“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存浅深厚薄之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