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扈》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可邦之屏。

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这是周天子宴请诸侯的一首诗。郑玄认为此诗作于西周后期幽王时。(郑玄《诗谱》)。今人孙作云先生认为作于宣王时,是“周宣王会诸侯于东都,诸侯美之之辞。”(《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但大多研究者则认为此诗作于西周中后期,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在周代,各诸侯国国君每年要朝见周王,朝见后,天子设宴招待,以联络彼此的感情,宴席间,诸侯往往即席献诗颂美天子,天子也作诗答谢诸侯。本诗就是周天子对诸侯的答谢诗。

诗的第一章以“桑扈”起兴。“桑扈”,鸟名,也称为窃脂、青雀。“交交”来往飞动之貌,也有人解释为“小小的样子”,(程俊英《诗经译注》)“莺”,文章,有文彩的样子,来往飞动的青雀,身上的羽毛显得光彩灿然。暗示宴会气氛热烈,酣畅,周王面对群臣不无自豪地夸耀国事兴旺,政权稳固,众多诸侯济济一堂饮酒娱乐,乃是托上天福。周人崇拜人格神的“上天”,他们把国家的兴衰和日常活动的顺递,都看成是由“上天”主宰的。无论做什么事都祈求得到“上天”的同意。周宣王曾宣称自己是“上天”的儿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朝来统治天下的。可见周王在宴会上颂祷之词,正是这种社会意识的折光。

第二章和第三章前两句,周王赞美在座各位诸侯的功绩。“翰”,是“干”的假借,是用来支撑墙两边的木柱子。“辟”,君子,指周王的诸侯国国君。“宪”,法,法度,典范。各位诸侯用心治理,使你们所属的领地民乐年丰,财力强盛,成为周围小国的屏障和支柱,为他们树立了典范。西周是宗法制社会,实行嫡长继承制和土地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等级化的社会结构。各诸侯国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统治,必须履行进贡、派兵从征及其它各种义务。否则,周王可以改变、削减或收回他们的爵禄,甚至灭掉他们。而对于那些尽忠尽力,克尽义务的诸侯,周王则大加赞美,成为周王宴筵上的嘉宾。

第三章后两句和第四章,周王在赞美的同时,又对各诸侯加以规戒和劝勉。“不戢不难”“不”,语助词。“戢”,收敛,克制。“难”,通“傩”,《颜氏家训》引这句作“傩”,守礼节的意思。“彼交匪敖”,“彼”,通“匪”,非。“交”,《汉书·五行志》引作“儌”,侥幸的意思。“敖”,通“傲”。周王希望诸侯克制私欲,恪守礼节,不图侥幸,不要狂傲无羁。这样用不着去求福禄,那多得难以计尽的福禄自会聚集在你身边。西周等级名份非常严格,这在《周礼》中有明确的规定。“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称者也。“(《荀子·富国》),甚至在衣服的颜色及祭祀的规模上,都有严格规定。如果无视和僭越了“礼”,那就是破坏了“礼”,就是“犯乱”,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周王在称颂诸侯时,提出克制私欲、维护周礼的要求,实际上是提出了巩固和加强周王朝的核心问题。“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觩”,角弯曲的样子。旨酒,美酒。思,语气助词。这两句,朱喜释为“赋也”,铺写宴会中弯曲的牛角酒杯和美酒性软不烈,真实可感,同时这两句也极贴切地暗示了周王所希望的稳沉中和、俯首听命的人格范型。

这首诗通篇出自周王的口吻,把宴筵的欢乐气氛。对诸侯的称颂和要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艺术上,除了起兴。主要采取直接铺陈议论的手法。从认识论意义讲,这首诗远远不止于表现统治阶级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侈奢生活,它所表现的西周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法制度及天道观等,都有深刻的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