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①,萝蒿茂盛密又长,
在彼中阿②。长在那边山岗上。
既见君子③,已经见到那君子,
乐且有仪。欢乐而且有礼让。
菁菁者莪,萝蒿茂盛密又长,
在彼中沚④。长在水中小洲上。
既见君子,已经见到那君子,
我心则喜。我的心里真欢畅。
菁菁者莪,萝蒿茂盛密又长,
在彼中陵⑤。长在那边土山上。
既见君子,已经见到那君子,
锡我百朋⑥。胜得赏钱百千串。
汎汎杨舟⑦,水中荡着杨木舟,
载沉载浮。或沉或浮任飘流。
既见君子,已经见到那君子,
我心则休⑧。我的心里乐悠悠。
[注释]①菁菁:茂盛的样子。莪(e):又名莪蒿、萝蒿,亦称抱娘蒿。②中阿:即“阿中”。下文“中沚”、“中陵”同。阿,大的丘陵。③君子:指掌握政教全权的统治者,古者君师合一,政教不分。④沚:水中的小沙洲。⑤陵:大土山。⑥锡:赐。百朋:两百串货币。朋,古人以贝壳作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⑦汎汎:同“泛泛”,飘浮不定的样子。杨舟:杨木制作的船。⑧休:喜。
[赏析]关于《菁菁者莪》的主题,今古文无争论。《诗序》曰:“乐育材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徐幹《中论·艺纪》“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艺”之言,并指出“徐用《鲁诗》,所说诗义乃《鲁》训也。古者育材之法备于此矣。《齐》、《韩》无异议”。惟朱熹非之,认为“此《序》全失诗意”(《诗序辨说》),主张“此亦燕饮宾客之诗”(《诗集传》),然作《白鹿洞赋》时又曰“乐《菁莪》之长育”,则仍采旧说。今人亦有作“情歌”解的。方玉润说得好:“此种诗古来相传既久,可以不必与之立异。”(《诗经原始》)陈子展先生也说:“约定俗成谓之宜,非有确证,骤难改易也。”(《诗经直解》)这里仍采旧说,这首诗说的是乐育人才之事,“此君子视学,太学之士乐君子之育材而作此诗。”(姜炳璋《诗序广义》)
全诗凡四章,运用比兴手法反复咏叹对于君子长育人才的欢悦之情。每章均分两层,前三章以“菁菁者莪”起兴,第一层三章基本相同,“言君子长育人才;沚之长莪,陵之长莪,犹阿之长莪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以表明“育材之有地”(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第二层则抒写见到君子后的喜悦心情和心理变化。第一章写太学生们见到“君子”十分欢乐,而且彬彬有礼;第二章写见到“君子”的欢乐心理,“喜已材得成”(《诗经世本古义》);第三章写见到“君子”受到赐以百朋的奖励;第四章,第一层以杨舟载物、沉浮不定来比兴太学生惧不见用、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第二层则写见到“君子”后大喜过望,心情极其安然了。前后对比,表露了太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在春秋时即被引用,《左传·文公三年》载:“公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这是取诗中“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之义的,后人则每于诗文中引用“菁莪”二字,以作乐育贤才之喻。晋孙楚《故太傅羊祜碑》:“虽《泮宫》之咏鲁侯,《菁莪》之美育材,无以过也。”明刘基《送赵元举之奉化州学正》:“泮水紫芹香可览,倚看待佩乐菁莪。”可见这首诗的影响是深广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