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盛衰之路,赵国的典型案例·赵世家》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史记·盛衰之路,赵国的典型案例·赵世家》鉴赏

选文: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

(敬侯)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

……

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国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礼。

……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籓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11)俗之累(12)。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于是(13)肥义侍(14),王曰:“简、襄主之烈(15),计胡、翟之利。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16)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为敌弱(17),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18)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负(19)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20)骜民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21)寡人,柰何?”肥义曰:“臣闻疑(22)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23)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24)功也。愚者暗(25)成事,智者睹(26)未形,则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27)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

……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28)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29)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30),卻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31)。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32),况于山谷之便乎? 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33)。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34)者,公(35)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36)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37)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38)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39)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40)吾民,引水围鄗,微(41)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42)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43)简、襄之意,恶(44)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稽(45)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46)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47)胡,致(48)其兵。

……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49)王。是为惠文王。惠文王,惠后吴娃子也。武灵王自号为主父。

……

〔注释〕 ①御:驾车者。②事:辅佐。③问:慰问。④秩:级别。⑤致:送给。⑥略:开拓。⑦之:到。⑧阻:依靠。⑨遂:实现。⑩而:如果。(11)遗:违背。(12)累:牵累。(13)是:当时。(14)侍:在旁边。(15)烈:功业。(16)开:开拓。(17)弱:削弱。(18)序:排列。(19)负:遭受。(20)任:受到。(21)议:非议。(22)疑:迟疑。(23)殆:几乎。(24)约:求取。(25)暗:糊涂。(26)睹:看见。(27)驱:使。(28)便:方便。(29)乡:通“向”。(30)题:前额。(31)易:改变。(32)离:不同。(33)同:统一。(34)非:责难。(35)公:公正。(36)制:驾驭。(37)塞:构筑要塞。(38)攘:击逐。(39)负:依靠。(40)系累:束缚。(41)微:没有。(42)丑:以为耻。(43)逆:违背。(44恶:厌恶。(45)稽:叩头。(46)服:穿着。(47)主:主管。(48)致:收编。(49)傅:辅佐。

鉴赏:

《赵世家》所载的,是赵国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不能不提的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一个既有鸿鹄之志,也颇懂得博弈之道的君王。赵武灵王即位时正是战国中期,群雄纷争,赵国东有齐国和中山国,北有燕国和东胡部落,西有楼烦部落和秦国,又与韩国交界。且中山国在赵国的中心地带,其他国家要前往中山国必先经过赵国,一定程度上会给赵国带来军事隐患。要使自己国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那必须得增强国力。

赵武灵王通过多年考察发现,中原的驾车作战与胡人骑马作战的差距可谓明显,由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便迫在眉睫。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人们对骑射并没有公开反对的意见,因为这不牵涉到原则性的问题,反而能对作战发挥好处。但推行胡服就显得举步维艰,因为这涉及民族文化传统,华夏族向来对戎狄等外族抱着鄙夷的态度。可是不推行胡服,骑射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赵武灵王知道,反对他的多为那些握有绝对权力的皇亲贵戚们,推行这一政令必然会导致他们强烈的反对。其实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除了为适应同周边国家的军事竞争外,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且群臣间有不同意见也有助于他的执政和控制,这是作为国君的赵武灵王不得不考虑的一点。当然这是后话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胡服骑射这样一项全国性政策的推行,并非赵武灵王一时冲动或拍脑袋想出来的。赵武灵王在十七年(公元前309年)与十九年间“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他从亲政到正式颁布胡服骑射令,其间用了近二十年的准备。且赵武灵王曾率领人数不多但却十分精锐的骑兵向北穿过中山国、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无一败绩,这也是其先声夺人和证明自己军事才能的最好宣传材料。

赵武灵王推行政策,从上层贵族开始,力图解放他们的思想。他先传谋士楼缓,表明自己要推行胡服骑射,这当然得到楼缓的赞成。于是又密诏老臣肥义商讨五天,让肥义一锤定音,足见赵武灵王的决心。赵武灵王深知反对势力强大,为推行胡服骑射,必须取得一些关键性人物的支持,其中一位便是他的叔父公子成。他先派使者前去游说,让其有个心理准备,果然公子成暗指赵武灵王不遵守自古以来的规矩,改变传统,违背人心,并以生病为由不见赵武灵王。这个结果赵武灵王或许并不意外,随后他亲自登门“探望”,向公子成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对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全面改革的整体构想,最终赢得公子成的赞同。

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是指出赵国的地势环境,并将推行胡服骑射上升到关乎到国家存亡的高度,希望公子成能在一个“国际视野”的角度去看待这一政策的益处,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公子成考虑到赵国未来的发展,终于接受了胡服骑射,接着赵国的宗室贵族也不得不跟着同意了。

然而大臣赵文、赵造、周绍、赵俊等人仍是极力劝阻,要求撤销胡服骑射令。赵武灵王取得了公子成的支持后,自然底气十足,说法制和政令都要讲究合理,衣服和器械都要便于试用,所以礼仪不一定只有一种,圣人对衣服要求便利,对礼仪的要求是便于办事,于是亲力亲为起来。此后赵武灵王没再理会一些大臣的反对,并连同叔父穿上胡服上朝,坚决实行胡服骑射。

其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实施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阻碍,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博弈如何展开,倒也值得玩味。赵武灵王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经过长达十多年的仔细考察,对于自己和国家的情况了若指掌,并且得到了一些关键性人物的支持,接着就是集中力量将反对势力说服。这让人想到了后来的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就因没能说服窦太后而险些被太后干政失去了皇权,这些都可以作为政策推行者的镜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