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室之兴》鉴赏
(节自 《周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①,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②。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③。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 “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④。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⑤。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⑥。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⑦。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译文】 周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国的女儿,姓姜名原。姜原本是帝喾的妻子,一天,她到野外去游玩,看见地上有个很大的人脚印,心里觉得十分快活,就用脚去踏。踏了之后,不知怎么腹中一动,好像受了孕一般。过了一年,居然生下一个儿子。姜原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便把儿子抛弃在一条狭巷里。哪知马牛走过这条巷,都避开他而不往他身上踏。于是,姜原把他移放到山林里,适逢山林里有许多人伐树,又迁移地方,而把他丢在河里的冰上。然而,那些飞鸟又用翅膀来遮盖他。姜原见了,认为是神明投胎,就收回去抚养他。因为当初打算抛弃了他,便取名叫弃。
弃在儿时,便有成人的志气。他喜欢种麻种豆的游戏,麻豆都种得很好当他成人之时,就喜欢耕田种植。他先看土地适宜不适宜,适宜种植的,就种起谷来。于是,百姓都照他的法子种植。帝尧知道后,便叫弃做农师这个官。因此,天下百姓都得到他带来的利益,弃有功劳。后来,帝舜对他说: “弃,从前百姓都饿着肚皮,后来幸亏你种起百谷来,百姓就有吃的了。” 于是,便把邰这地方封给弃,名号叫后稷,另外取姓姬氏。
后稷的兴盛是从陶唐、虞到夏的时候,整个时期他都有好名声。后稷 (弃)死后,他的儿子不窋继立。不窋晚年,夏朝的政治衰落,不窋被免去稷的官衔,不再务农了。不窋因丢掉官职,只得逃奔到戎狄去。不窋死,儿子鞠又继立:鞠死了,儿子公刘又继立。公刘虽然住在戎、狄之地,但仍旧继承后稷的事业,务耕地种植,实行因地制宜; 又从漆沮二河坐船,渡过渭水,到南山砍伐木材为用。从此,行走的人有了资财,长住的人有了积蓄,百姓得以安乐富裕,自然对公刘感激不尽。旁处的百姓爱戴他,多搬家来投靠。周道的振兴,就从那时开始。
【鉴赏】 本文节自 《周本纪》,追溯了周朝先祖繁衍迁延,教民稼穑而兴盛的情况。首先,以神话传说交代了周代始祖后稷的诞生。其母姜原为炎帝神农氏之后,帝喾元妃,踏巨人脚迹而孕。后生子而弃之,为马牛不践,鸟翼覆荐,奇而收养,故取名弃。其次,介绍弃幼时有巨人志,长大后好耕农,教民稼穑。故在帝尧、帝舜时担任农师之官,有功,被封于邰,号后稷,别号姬氏。讲清了周代姬姓之来源。再次,交代周室的谱系演变: 后稷——不窋——鞠——公刘,并说明其在“陶唐 (帝尧)、虞 (帝舜)、夏之际,皆有令德”,特别是公刘时期,“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纷纷前来投奔。周业从此兴旺。
全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详略有致,虚实结合,重在对后稷 (弃) 与公刘的介绍,并突出周室以农耕为立国之本的特点。神话的应用,给文章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感,暗示了周室之兴的天助与必然。
注释
①有邰(tai)氏: 国名,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姜姓,炎帝之后。②帝喾(ku): 高辛氏,五帝之一,黄帝之曾孙。③稼穑: 泛指农事,种曰稼,收曰穑。④不窋(ku): 人名,后稷之子。⑤不务: 去掉稷之官,不再务农。⑥犇 (ben): 即 “奔”,逃亡、流亡。⑦漆沮 (qi ju): 原本是两条河之名,它们汇合后称为石州河又叫漆沮水,在陕西境,东流入渭。渭: 河名、源出甘肃渭源县西鸟鼠山,东南流入陕西境。取材: 公刘到南山伐木为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