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解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 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过兖州兵曹。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今存诗只有两首。滟滟:动荡闪光貌。宛转:曲折。芳甸:长着花草的郊野。霰:雪珠。汀:沙洲。浦:水边,渡口,送别的地方。扁舟子:乘船外出的男子。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代指北方。潇湘:两条水名,代指南方。摇情:动情。

入选理由

有一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首诗;加上音乐传唱的影响,没什么文化知识的人也知道了,至少知道“春江花月夜”五个字。

诗词赏析 这是作者用乐府旧题写的诗,其内容也基本沿袭前朝的男女相思、离愁别恨,写法以时间为序,从月升写到月落,也是老生常谈,但它却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品。闻一多偏爱它是“顶峰上的顶峰”,而且认为一切解释它、讲说它的话语文字都是“饶舌”。为什么呢?它的写景是一绝。从来没有人将月夜之景写得这样阔大而细腻,写得这样澄澈而空明。作者始终紧扣题目“春江花月夜”来写,用笔用得最为饱满。全诗用“江”十二次,用“月”十四次。月光最能引人思念,水波最能让人动情,于是有了诗的第二绝:言情。诗虽然是言他人已经言过的男女相思之情,也有“不胜愁”一类字眼,但却不落套。一因情是映衬在大背景之下的,天地之间一片皎洁月光,似乎连哀愁也变得美好。二因写女子相思不突出悲叹,而突出希望。“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有了月光作为中介,“隔千里兮共明月”,女子的望眼和所思念的爱人之间已经没有距离,月光在你身边,“我”就在你身边。多美的相思,多美的情。“愿逐月华流照君”一句让人想起“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等异曲同工的心曲。只要是真爱,便是天地山川也不能阻隔的,而且这种寄托希望和深情的爱是最纯真而动人的。第三绝是诗的“理”,用疑问安排句式是一绝。“江畔”以下六句,用水和月形象说理,将人放在无限的水月空间和时间中来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将短暂的人生变成了无限的人生,变成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这是本诗最有价值的思想贡献,是前无古人的哲思。另外,诗人是在疑问中来说理的,“不知江月”一句,既天真简单,又深刻复杂,既有《天问》的启发,又可以说全是独创。用疑问句来表达,使这个问题成了永无答案又撩人兴趣的问题。天地间好多问题没有答案,只留下疑问多好啊!那些强作解说,自以为是的胡说,自以为深刻的浅薄,面对江月的疑问显得多么不足挂齿。如果说还有“绝”,那就是诗歌的语言和韵律。全诗几乎不用一个典故,即使有“可怜楼上月徘徊”是从曹植《七哀》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化出,但任何读者都不会觉察到有用典的痕迹。语言之纯美,句式之流畅,不靠典故装饰,这在歌行体发达的初唐的确是独树一帜。全诗四句一换韵,平韵换仄韵,四句之中起句都有韵,加强了阅读的韵律流转的感觉,口舌自生香,诗歌的美其实在阅读之中已经实现了,还用得着多说多讲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