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听钟鸣,当知在帝城。西树隐落月,东窗见晓星。雾露朏朏未分明,乌啼哑哑已流声。惊客思,动客情,客思郁纵横。翩翩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半夜啼。今岁行已暮,雨雪向凄凄。飞蓬旦夕起,杨柳尚翻低。气郁结,涕滂沱,愁思无所托,强作听钟歌。
萧综,梁武帝萧衍第二子,实为齐东昏侯萧宝卷的遗腹子。他曾经私发东昏侯墓滴血认亲,对梁朝一直心怀异志,终于在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投奔北魏,封高平郡公、丹阳王,更名赞。《洛阳伽蓝记》云,洛阳城东建阳里,“有土台,高三丈,上作二精舍。”“有钟一口,撞之闻五十里。”“萧衍子豫章王综来降,闻此钟声,以为奇异,造听钟歌三首传于世。”但据《梁书》云:“初,综既不得志,尝作《听钟鸣》《悲落叶》辞以申其志。”并载有《听钟鸣》三首,其中有“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的句子,可见此诗作于梁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因为萧综二十三岁投奔北魏,而他在洛阳仅生活了八、九年光景。只是梁书所载与《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收录的《听钟鸣》(即本文所赏析的)很不相同,后者当如《洛阳伽蓝记》所云作于洛阳。
萧综由南入北,抵达洛阳,辗转反侧,良多感慨。深夜,钟声传来,历历分明。昔在梁,今在魏,南朝北国,咫尺相异。“当知在帝城”,是这钟声使作者确切知道已经身在北魏帝城洛阳了。急剧的变化与转折,有恍如隔世之感。披衣而起,只见“西树隐落月,东窗见晓星。雾露朏朏未分明,乌啼哑哑已流声。”西边黑黝黝的树梢,掩映着影影绰绰的落月。东方启明星正在低空闪耀。夜空中弥漫着湿漉漉的雾气。“月落乌啼”,乌鸦耐不住寂寞,已经哑哑叫唤。这是凄清、空寂的景色,蕴含着作者下意识的沉重心态。萧综处心积虑要离开梁朝,一旦到了北魏,新来乍到,夜半钟声,还是惹起许多思绪。沉沉夜色,漫漫迷雾,兴许是前途茫茫的感受;落月晓星,鸦声阵阵,兴许是内心忧虑的外流。“惊客思,动客情,客思郁纵横。”“客思”“客情”是羁旅之感,用“惊”“动”,承接上文,表示“客思”由景色引起。愁思郁结,盘旋胸中,所以称“郁纵横”。“翩翩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半夜啼”。孤雁翻飞,不知栖于何所?别鹤依恋,夜半犹在哀鸣。“孤雁”是作者自喻,离群北飞,如何安身?“别鹤”喻指违离的夫妇。这里是作者对留在南朝的妻子的怀念。萧综是八月之后到洛阳的,“今岁行已暮,雨雪向凄凄”是联想以后岁尾年末,雪花飘飘。眼前则是“飞蓬旦夕起,杨柳尚翻低”。蓬草飘忽无定,与“孤雁何所栖”的含义相同。“杨柳尚翻低”意味着密密愁思起伏不定。最后四句为结束语:“气郁结,涕滂沱,愁思无所托,强作听钟歌”。内心愁苦,珠泪涟涟,因《听钟歌》寄托郁结。
这首诗多用景物形象表达情思,质朴含蓄,颇有情味。诗中形象较为丰富,有破晓前的夜景,有雾与雪、飞蓬与杨柳、乌鸦、孤雁与别鹤,观照分明,含义各别。反复运用,似乎重复,实际是表示愁思郁结迴环。结构上从听钟鸣到“强作听钟歌”,首尾呼应。所思所愁,都在钟声的笼罩下。钟声用以报时,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钟响,一刻又一刻的流逝时光,作者更觉彷徨,更是“愁思无所托”,烘托出浓郁的气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