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于七》
【本书体例】
王树国著。24回,16万字。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6月版。
清顺治年间,为镇压人民起义,清政府实行血腥政策,山东半岛刀光剑影,卧尸千里。女侠赵凌媚杀官兵除恶官为民申冤。后来,她结识了大刀于七,二人联手共诛邪恶:装钟馗救人闹州府,打擂台于七逞英豪,斩杀知州为平民愤,开仓分粮普救众生。两人发动群众,组织义军占据“锯齿山”抗击清廷。义军败类汤文、宋彝柄,偷取义军的盟单,为杀害于七密报官府。登州知府张尚贤用“暗渡陈仓”之计从海上偷袭锯齿山,被于七识破,张尚贤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顺治皇帝闻知大怒,命令靖东将军济什哈等率十万绿营兵前往山东镇压。清军久攻“锯齿山”不下,于是济什哈要以围困孤山、切断义军粮道的方法饿死义军,日久天长,山上义军面临断炊的危险。于七只身下山寻粮,不慎落入陷马坑,被清兵生俘,面对清军的威逼利诱于七毫不动摇,崩断铁铐逃回“锯齿山”,率众冲出重围,扬长而去……
小说的思想(主题)表达有别于哲学著作,它不是依靠抽象的、理性的逻辑思维来实现对自己命题的论证,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来传达作者的爱憎和好恶。让我们看看《大刀于七》的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大刀于七》描写了清顺治年间,山东半岛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着重塑造了侠客于七这一不畏强暴、刚直不阿的英雄形象。为了突出表现于七的武艺超群,于七的出场被安排在赵凌媚(于七的妻子)之后,赵凌媚在第一章出场:手使一杆亮银枪,如玉龙摆尾,怪蟒翻身,杀入清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武功不弱。第三章,作者借玄真道长之口讲出于七,称赞他的武功盖世、胆识过人远在赵凌媚之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虽然在这里作者还没有让于七出场,但读者通过对赵凌媚的熟悉自然对于七的才干有了大概的认识,更增添了几分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欲望,这不能不说是作者构思手法的高妙。同样,小说的许多章节作者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烘云托月,以其他人物衬托主人公的形象。让我们看看第十章的一段细节。
第十章写知州刘文湛摆擂台,设下借刀杀人计,于七大闹登州府。八月中秋节,登州擂台开擂,作者先将擂场内外的景象大肆渲染一番:“打擂,在宁海州这还是第一次,人们未曾见过,都想过来看看打擂是怎么回事。随着锣声、吆喝声,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擂场拥去。大街上那些耍猴的、算命的、捏面人的、跑马戏的、卖海货的……刹那间便没了生意,也只好收拾起自己的家什,凑到擂台前面看热闹。”几笔带过,紧张、热烈的擂场气氛跃然纸上。打擂开始,擂主宁海州兵马守备、神拳焦奇勇猛异常,侠客胡德彪上台挑战。焦奇遵照刘文湛计策行事,故意卖破绽败给胡德彪,让胡作擂主,好看侠客之间自相残杀,坐收渔翁之利。胡德彪利欲熏心,当场打死上台攻擂的冯老大。于七见此情景勃然大怒,腾空而起,掠过众人头顶,一下子蹦到台上。下面这段描写非常精彩:“胡德彪趁于七立脚未稳,使了个扫趟腿,企图把于七扫下台去。好一个于七,来了个旱地拔葱,腾空而起,高约丈余,把擂台的台顶冲破了一个窟窿。”能别人所不能,敢别人所不敢,这才是大侠的风度和气慨。
“无情未必真豪杰”。俗话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侠客英雄也长得肉体凡胎,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小说中对于七和赵凌媚恋爱的一段描写别有一番情趣。
第十二章,二人林中比武。赵凌媚传情于他,比武间故意卖出破绽:“手中树枝一引,把于七的进招让过肩头。于七攻势不住,身体直跃过来,一下和凌媚撞在一起。凌媚轻呼一声,满面火红,低头不语。于七也愣在那里,见凌媚不说话,只道她生气,连忙作揖赔情道歉……“没等于七把话说完,凌媚已一跃而起,两只拳头在于七的胸膛上‘咚、咚、咚……’连擂了十几下……榆木疙瘩!榆木疙瘩!”好一个钟情的赵凌媚,怎么就没想到你的于七哥是个脑子不会转弯的实心眼儿;好一个憨厚、呆傻的于七,你破敌制胜的机智、果断怎么全在“关键”时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委婉含蓄,多少爱意,多少柔情尽在其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完美无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大刀于七》虽然在整体气势、以及主体思想的开掘等方面稍显不足,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取得相当的成功,小说最大的功绩是塑造了于七这一农民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合上书,小说主人公的音容笑貌会一直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