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我国小说发展历史悠久,在文苑中也是一株根深叶茂的奇葩。从魏晋南北朝出现小说雏形开始,至今已历一千五六百年历史;如果从小说大放异彩的宋话本算起,也有七八百年时间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历史确实久远,遗产也很丰富,很值得我们去继承与研究。
同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孕育、产生、发展和繁茂昌盛的成长过程。
小说的起源
小说起源于上古。“小说”是一个古老的名称,差不多在两千多年前的“子书”中就已经见到了。最早提到这个概念的是《庄子·外物篇》。它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是说“小说”只是与大道相对的小道而已,是“小言詹詹”(《齐物论》),是一些浅薄琐碎的言论。不过,这里的小说,同后来的小说,在含义上是不同的。
至及汉代才有小说家的名称,大概最早出于刘歆的《七略》。所以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列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这才明确提出小说来自民间口头传说,这已近似后世的小说了。班固把小说家列为“九流十家”之末,著录了小说家书15种、1380篇,但是这些大都已散佚。其中有《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封禅方说》、《虞初周说》等5种,可能是汉小说的代表作。据近人考证,《隋书》著录的《燕丹子》,可能是现存唯一可靠的汉人小说,也是后世讲史话本的先驱。
这是“小说”名称的由来。那么,小说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呢?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有一段文字精辟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喉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以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
既然“谈论故事”,便是我国小说的起源,那么它就是古代小说的最早的原始形式。后来的各式小说,就是在“讲故事”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从《荀子·成相》篇中看到,在我国上古时代,就已有了讲故事的“说唱文学”了。这个《成相》篇,就是采用当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体裁写的通俗作品。
小说的萌生
从远古到秦汉这个历史时期中,作为一种叙事性文学样式的小说,还没有正式诞生,尚只有某些萌生状态的东西。从小说发展史上说,秦汉以前,是我国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虽然还未有完整意义小说的正式诞生,却有若干小说因素的存在。
首先,它表现在远古神话传说中。这时的主要作品有:《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与帝争位”等等。战国时出现的《穆天子传》,正是利用远古神话传说所写的原始形式的小说。后来的《西游记》、《封神演义》和明清的狐鬼作品等,均与神话一脉相承,在写法上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小说正是导源于远古神话传说的。
它还表现在先秦的寓言故事中。这主要见之于先秦诸子的著作。“寓言”一词,最早可在《庄子》中见到。寓者,寄托也。所谓“寓言”,就是用一个或几个小故事作比喻,说明和寄托作者所要表达的若干思想、某种哲理的一种文学体裁。《庄子》、《韩非子》、《孟子》和《荀子》等“子集”中,都蕴藏着很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鹬蚌相持”和《列子》中的“愚公移山”等等,都是潜藏有若干小说因素的寓言故事。记录游说之士言行的《战国策》,也有不少寓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生动寓言。可以看到,寓言不仅含有小说重要因素,而且还是后世“寓言小说”的先驱。《聊斋志异》中的若干短篇小说,就是杰出的寓言小说。
在先秦史传文学和野史杂记中,则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如《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中,那种戏剧性故事情节,以记事为主的写人和重视人的性格的刻划等等,都是后来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以后的史传作品中,如正史《史记》、《汉书》和野史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赵绝书》等等,它们虽然都是依据史实写成的史书,但其中记述了若干异闻,都是做成小说的上好材料。野史比正史,其中小说因素则更多。例如《吴越春秋》中的“夫差内传”所记的伍子胥故事,比《左传》所记述的虚构成分更多,传奇色彩更浓,因而更像小说。这部著作,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上述的这些,都算不上正式的小说文学,只能说是具有小说的若干构成因素,具有“小说意味”。因为它们还未具备作为完整意义小说的必备条件。大家知道,所谓小说,它的必备条件,起码有四条:一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有具体细致的环境描写;三是要有人物和人物性格的刻划;四是要广泛反映社会生活。这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的中心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一切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之作,以及传奇讲史等,都只是为小说的发展开了先河,准备了条件。因此说,秦汉以前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萌发产生时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小说的发展,才初具规模,渐趋定型。
小说的雏形
依照小说必备条件来衡量,魏晋南北朝小说,不论是谈鬼神怪异的作品,还是记人的轶闻琐事的作品,已经大体上具备了小说的条件,可以看作我国小说发展雏形阶段,即童年时代。
在这个时期,上述两种内容的小说创作十分发达,产生了大量作品。就其内容来分,大体可分为志怪和志人两大类。
一、志怪小说根据现有的资料,现存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作品尚有30余种。这类小说留有明显的我国小说发展初期的痕迹,大多作品故事短小,一般都是“粗陈梗概”,还缺乏细致描写。但也有一些故事结构完整,描写精细,粗具短篇小说规模的作品,如《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韩凭妻”和“干将莫邪”等,即属此类。因此,干宝的《搜神记》,就成为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
志怪小说内容比较庞杂,大体可分三类:
一是记述地理博物琐闻的。其主要作品有:托名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还有郭宪的《汉武洞冥记》和张华《博物志》。前者主要记述汉武帝的故事,具有浓重的方士气。后者主要记载远方绝域的山川异物,也杂以神仙道术之事,富有神异色彩。
二是叙写外史传闻的。有名的是托名班固的《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它们专写西汉武帝生前死后的琐事,暴露宫廷荒淫靡烂生活,并杂以深厚神怪色彩。还有旧题王嘉的《拾遗记》,其中末卷专记海外的灵境仙山,富于幻想,生动有趣。
三是讲说鬼神怪异迷信故事的。如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刘宋东阳无疑《齐谐记》和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以及若干托名之作(如托名曹丕的《列异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等),以及受佛教影响较深的志怪小说,最著名的是刘宋刘义庆的《幽明录》和齐人王琰的《冥祥记》。
这类志怪小说,最精彩部分,是一些优秀的民间传说。它们虽也带有神异色彩,但绝不像专事记怪志神作品那样荒唐迷离,而是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以下着重介绍几部重要著作——
东晋干宝《搜神记》。干宝是东晋元帝的“良史”,著有《晋记》20卷。他“性好阴阳数术”,迷信鬼神。所著《搜神记》,是集儒术、方术、巫术和道教迷信的大杂烩,但其中也保存了不少优秀民间传说和故事。最脍炙人口的就有:《李寄斩蛇》、《干将莫邪》、《韩凭夫妇》和《紫王韩重相恋》等等。书中所记故事有抄撮旧籍的,有采自近世的。其六、七两卷,则全抄于《续汉书·五行志》。另有托名陶潜所作的《搜神后记》10卷,是《搜神记》续书,也载有鬼神灵异故事,情节完整,民间故事色彩浓厚。
刘义庆的《幽明录》。原已散佚,经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了两百余条。主要内容也是记载鬼神怪异之事,但故事性较强,叙述描写委婉入情,显示小说艺术的进步。又一部《列异传》托名曹丕所著,也是记述鬼神故事,若干骂鬼、驱鬼、打鬼和捉鬼的故事,不仅有趣,且富有思想性。现世编辑发行的《不怕鬼的故事》,好多都是从前述书中辑录出来的。
二、志人小说(也称“轶事小说”)这是一些纪录人物的轶事和琐闻的小说。主要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类小说所以在魏晋南北朝兴起,其原因,正如鲁迅所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残丛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逐脱志怪之牢笼也。”(详见《中国小说史略》)
最早出现的这类轶事小说,是东晋裴启的《语林》和曹魏邯郸淳的《笑林》,后来有郭澄之的《郭子》和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接着又有齐人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等。还有托名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实为葛洪所作)。但现存的只有《世说新语》和《西京杂记》两部,其余均已散佚。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轶事小说集大成之作,是后世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小品文的典范。它原名《世说》,至唐代才称《世说新语》。今本3卷,按内容分类系事,计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它主要记述了汉末到东晋名士们的轶事琐闻,特别详纪了东晋王、谢、顾、郗等著名士族人们的清谈和疏放举动。梁刘孝标为它作注,又引用了古书400余种,补充了不少史料,许多已散失的古籍借此保存了若干佚文,颇可珍视。作者刘义庆,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他一生崇儒,晚年好佛。其书对后世影响甚大,仿作不断出现:梁代刘孝标作《续世说》,唐代王方庆作《续世说新语》;宋明又有孔平仲的《续世说》和李绍文的《明世说新语》,至清代民初还有不少人做仿作,如清人李清的《女世说》、颜从乔《僧世说》和民国易宗夔的《新世说》等等。
托名刘歆的《西京杂记》,全书2卷,实为东晋葛洪所撰。书中记述了若干为后世经常取用于戏曲、小说的材料。其中著名的有:王昭君远嫁匈奴的《王嫱》、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故事的《鹔鹴裘》等。作者葛洪,年少时即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异养之法,是贵族道教的创始者。他著有《抱朴子》、《神仙传》和《隐逸传》等。
东晋裴启的《语林》,是搜集“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世说新语》注引《续晋阳秋》)此书当时颇为盛行,后因记谢安语失实为谢所诋,从此不再流行,隋代失传。今本《古小说钩沉》辑有100余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志怪和志人两类小说之所以同时兴盛,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东汉以来写作历史、写作各种传记的风气日盛,文坛上创制有较多虚构成分的小说,也应运而生。第二,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和迷信鬼神思想流行;特别是一些佛道倡导者有意编造故事广为宣传,笼络徒众。因此,志怪一类作品就大量出现了。第三,这个时期清谈朝政和品评人物的风气炽盛,直接影响着志人小说的发展。
其实,这个时期“志人”小说,虽然已经摆脱了“志怪之牢笼”,把笔锋深入到了人世间,但仍然停留在“真人实事”的记录上,还没有有意识地集中力量去塑造典型人物,而情节和故事也缺乏必要的艺术虚构。由此可见,不论志人或志怪,这个时期的小说,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只能算作童年时代。
小说的成熟
我国小说的成熟期,发生在唐代。主要标志是这时的作家们“始有意为小说”(鲁迅语)。因为我国自魏晋南北朝正式诞生了小说之后,至唐代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这是说,在唐代已经有人有意识地把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进行了创作。这种“有意”而为之的唐人小说,文学史上称为“唐传奇”。
唐传奇,是文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流传至今的,不下数百篇,有散篇,也有专集。据宋人辑录的《太平广记》,有名可考的专集,就有40多部。这类作品,当初并无专名专称,一直到唐末,才有一个作者叫裴铏的,给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取名为《传奇》。大概从此相沿成习,“传奇”,逐渐变成唐人小说的专名了。
唐人传奇承袭六朝志怪传统,以传写奇闻为主,但又同志怪、志人小说有明显差异。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简略,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说。志怪,多为宗教的产物,“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鲁迅语)。至于志人也只限于真人真事,多用作清淡的“残丛小语”,而唐传奇则大异其趣。它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内容,同政治斗争有密切关联,故事往往取材于现实,而又富有艺术想象、夸张和虚构,具备了小说应具备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等条件。所以,唐传奇的出现,表明我国小说已经从童年时代进入成年时期,已臻成熟。
自盛唐至中唐,是唐传奇发展的鼎盛时代,作家辈出,佳作如云,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流传下来的唐传奇中,其主要名篇:
《霍小玉传》——蒋防撰,主要写陇西才子李益同名妓霍小玉相爱与被弃的故事,批判了始乱终弃、言而无信的文人恶行。
《李娃传》——白乐天之弟白行简所撰,系应李公佐之命而作。主要写荥阳大族郑生与长安倡妓相爱,几经波折,终达目的之故事。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元稹撰。写崔莺莺与张珙的爱情故事。后来成为元杂剧《西厢记》的蓝本。
这几篇传奇均属于爱情之类,而且都是经世传颂的名篇。它与《柳毅传》、《虬髯客传》、《南柯太守传》等,共同标志着唐人传奇艺术的高峰。
唐传奇中,还有神怪兼爱情一类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有:陈玄祐《离魂记》,写张倩娘热爱自己心上人王宙,竟然使自己的魂魄与身体相离,情节离奇有趣。
李朝威的《柳毅传》更为著名。以优美的想象写了书生柳毅义救龙女,并与其化身卢氏结成姻眷的故事。它是唐传寄中之杰作,元人尚仲贤《柳毅传书》杂剧,即以它为蓝本改写的。属于这类传奇的还有李景亮的《李章武传》和沈亚之《湘中怨解》等。
还有一类历史传奇。陈鸿的《长恨歌传》,大家已熟知,还有他的《东志老父传》,也是代表作。后者主要写少年贾昌善于斗鸡,获得玄宗宠幸,及安史之乱贾家没落寄生佛寺的经历。郭湜《高力士外传》和吴兢《开元升平源》等,也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类侠义小说,主要作品有李公佐的《谢小娥传》和沈亚之的《冯燕传》等。它们都是写富有豪侠精神的故事。
此外,还有讲神怪故事的传奇。是著名的就有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两作题材接近南北朝志怪小说,主题均表现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有如梦境之虚幻,何必苦苦追求。还有《三梦记》、《周秦行记》等,都属于此类。
小说的发展
宋元两代,共400余年,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出现了一次重大变化与发展,即被称为“话本”的白话短篇小说取代了文言短篇传奇。并且从此以后,白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
宋代的文言小说,就是唐代传奇的余波,虽也有宋代自己的特色,但已从主流地位退却。不过,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样式,毕竟还是有不小的影响的,它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话本”,是城市生活的产物,是从“说话”艺术中发展起来的市民文学。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和元京大都(今北京),都是那时工商业荟萃的大都会。汴京住户曾达26万之多,临安更多达39万户。居民中多数是商人、小贩、手工业者和从事各种杂业的贫民,他们组成了小私有者为主体的“市民群”。于是,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要求,创造出市民自己的文艺。在宋代城市中,聚集了大批以杂技、戏剧、讲故事为业的民间艺人。其中讲故事,称为“说话”。说话艺人用的纪录故事概况的说话底本,就叫做“话本”。
话本,最初内容简约,还不能脱离口头文学而独立存在。随着“说话”艺术的发展,不断对“底本”进行加工,后来又由文人与艺人合作,并组成“书会”,专门负责编辑、整理和撰写说话底本。这样,话本也就逐渐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其中经过整理的小说话本,即短篇白话小说,后世通称“话本”。当时的作品应当是很多的,但由于不被统治者视为文学正宗,因此散佚极多。现据《醉翁谈录》著录的话本有100余种,至今还可以从明人刊行的短篇小说集(如冯梦龙的《古今小说》等)中读到四、五十篇作品。
话本小说,同宋代以前的志怪、传奇小说,都是迥然不同的,它表现的是市民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正如《醉翁谈录》所云:“讲论只凭三寸舌,称评天下浅与深。”由于这种话本小说是诉诸听觉的语言表达艺术,因此,一概采用民间口语(即白话),比文言更宜于再现复杂、广阔的社会现实。宋元以后的大部分小说都是白话文学,正是宋话本小说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独具的民族传统。
宋元话本,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一般分为小说和讲史两大类。小说家的话本称“小说”,讲史家的话本称“平话”。前者均为短篇,后者因讲历史故事,一般篇幅较长,记录时多用浅近文言,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具有长篇规模的作品。如存世的《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元刻本《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还有《大宋宣和遗事》等,也属于宋人词话。
小说家的话本留存者,较讲史家平话为多。据宋末罗烨编撰的《醉翁谈录》记载,可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和妖术等八类。它还列出《红蜘蛛》、《卓文君》、《三现身》、《十条龙》和《拦路虎》等100多种话本篇目。
还有说参请、说诨经等说经话本,但都未有底本流传。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后来《西游记》的雏形。
小说的繁荣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明清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创作十分繁盛,并成为整个文学中的主要样式。当今存世的若干古典名著均于此时诞生,其影响至大至深。
一、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诞生与繁荣经过长时期的孕育,当元明之际,在话本小说的基础上产生了划时代的长篇章回小说。它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催生了一大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和《水浒传》等等。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巨制的思想上、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标志着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中叶以后,主要是嘉靖、万历以后,小说创作迅猛发展,出现非常繁荣的局面。以长篇小说为例,流传至今的作品就有五六十部之多。按题材来分,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讲史小说。中国史籍丰富,除正史之外,还有大量野史、笔记,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裕材料。因此,明代这类小说数量特别众多。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朝当代,几乎代代有讲史小说问世。其中著名的有:余邵鱼的《列国志传》、甄传的《西汉通俗演义》、无名氏《续编三国志后传》、熊大木的《南北两宋志传》、纪振伦的《杨家府演义》和无名氏《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等等。
第二,神魔小说。最早出现的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此书引来的大量《西游记》的续作,如董说的《西游补》和无名氏的《续西游记》,又有吴元泰的《东游记》和余象斗的《北游记》、《南游记》等等。还出现了以神魔战斗为内容的《封神演义》和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在众多的神魔小说中,《西游记》、《封神演义》两书成就最高,为自己在中国小说史上树立了丰碑。
第三,世情小说。描写世情的小说在崇祯年间出现较多,一般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如《吴
江雪》、《玉支玑》等。较早出现的
《金瓶梅》,却是这类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它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其意义重大。
第四,公案小说。这类小说有成就的作品不多,比较可观的,只有余象斗的《皇明诸司公案传》、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和无名氏的《龙图公案》等。
在短篇小说方面,这个时期也有大量话本小说刊行。明代的文人模拟宋话本进行了新创作,后人称之为“拟话本”,以便区别于民间的“话本”小说。其中以冯梦龙编集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创作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最受人欢迎。此外,还有周清源编的《西湖二集》、于麟的《清夜钟》和若干佚名作品,如《石点头》等,显示了短篇小说也是一片繁荣。
二、清代进入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小说的不断发展,到了清代面临着一个由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演化的转型时期。在嘉庆、道光以前,中国古典小说一直长盛不衰,特别是长篇小说更进入了黄金时代。其作品数量空前,流派纷呈,大家辈出。更重要的是小说题材超越了明代小说多为演义历史,描写英雄,讲说神魔之境,而着意接近现实,描写人生,反映世俗。由《金瓶梅》开创的题材新领域,在清代小说中,得到了大发扬。大家知道,清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全面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在传统诗词文得到“中兴”的同时,小说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其成就不仅超越了传统诗文,而且也凌驾于其它文学之上,而居于文坛盟主地位。
清代前期(中叶以前)的小说成就特别突出。不论数量质量,或风格流派,或题材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且超过前代。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历史演义小说。如陈忱的《水浒后传》,钱采、金丰的《说岳全传》和吕熊的《女仙外史》,以及褚人获的《隋唐演义》等。《说岳》影响最大,其中若干故事被编成戏曲(如《挑滑车》、《柜中缘》等)在民间广为流传。更令人高兴的是这时期产生了三部空前的足以彪炳千秋的巨著,即:反映封建末期社会重大问题,略含初步民主思想的
曹雪芹的《红楼梦》,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再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经典之作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还有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的思想、艺术成就足可称为我国文言小说的最高峰。此外还有一些值得称道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和《绿野仙踪》、《歧路灯》,以及《斩鬼簿》等作品。在话本小说方面,也有不少可读之作,如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和其他人所作的《醉醒石》、《五色石》、《豆棚闲话》等等。以李作代表当时短篇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
清代后期,即在嘉庆以后的时期里,小说创作热潮,较之于前期,其总趋势虽已走向低迷但仍不乏佳作的出现。继《红楼梦》之后,重视妇女问题的章回小说《镜花缘》(李汝珍作),即产生于嘉庆年间。还有一些较具新鲜气息的作品,如《粉妆楼全传》、《绿牡丹》、《雷峰塔传奇》和《双凤奇缘》等等。此外,当时还兴起一股“续红楼”之风,出现了《后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和《红楼幻梦》等一批作品。但这些“续貂”之作,其思想倾向大都比原作倒退。就其总体来看,这时期小说有一定成就,但比之前期大有逊色。
在我国数千年的社会涵养下,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一个起源、萌生、定型、壮大、发展和繁盛的长时期的成长过程,及到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不论是外在条件,还是内在因素,都促使它产生重大变革;经过近代小说过渡,由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这个界标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从那时起,中国小说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