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廷纪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这是一首写秋声的词,也是一首写离人愁绪的词。上片主要写秋声。古典文学中写秋声的作品早就有了,而自从宋欧阳修成功地写出了《秋声赋》之后,诗文中描写秋声的就更多了起来。这首词虽无多独创,但结构紧密,措辞巧妙,意境浑厚,自有它非常成功的地方。“西风已是难听”,西风是秋天的风,“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难以为听,让人不好受,受不了。西风已经“难听”,老天怎么还加上打在芭蕉上的雨声?那就更让人经受不住了。起首这两句就渲染了很浓的感情色彩。“泠泠暗起”等三句形容风雨声,用“泠泠”、“澌澌”、“萧萧”三组象声词,表现“暗起”“渐紧”“忽住”这样一个过程,对风雨作了动态的描写,写出了“秋声”在听觉上的变化。词人在旅途中,在旅舍的不眠之夜里,听到疏疏落落的砧声——这种捣洗衣服的声音最能引起思乡之情,高城上又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之声。这两种声音合在一起只能引发凄楚之情。写秋的最早的佳句,当推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善于融情于景,令人怅惘不已。受其影响,南朝宋谢庄《月赋》有“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梁柳恽《捣衣诗》则有“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等佳句。词人由此联想到“亭皋木落,洞庭波远”这种典型的秋天的苍茫景色。在这种弥漫着悲秋愁绪的景色中,词人写道:“浑不见,愁来处。”“愁”是一种感情,这里将之拟人化了,好像有来去的处所,但又浑然看不见“愁”所来之处,“愁”其实便存在于这悲凉的景色之中。这一句,尤其表现了作者的巧思。
下片主要抒写了作者的感受。倦游的旅人,当此秋声频传之际,不免惊心。夜开始变长了,但在睡梦中仍然欲归无路。阶下蟋蟀的悲唱,边塞飞来的鸿雁声声哀鸣,都是那么孤独、无奈。词人用了两个“自”字,传达了这种感受。这种种秋声,让人不能入睡。词人起来将灯芯剪亮,但是又有谁能与之共语呢?不要太伤心吧,如果秋天到了,却万籁无声,那不就更让人感到凄苦了。秋声是使人伤感的,在秋夜里孤独寂寞的心,如果失去了秋声的相伴,岂不更加凄苦!“可怜秋到,无声更苦”是翻进一层的想像,把孤独的悲感推向极致。万籁俱寂,还有什么呢?只剩下满寒江的万顷黄芦,萧条空寂,似要将离魂一并卷走。词上片歇拍与下片结拍,作者都发挥想像,渲染出令人想像不到的意境。这是项廷纪词的特色,也是他别有会心的地方。项氏自称:“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忆云词甲稿序》)看来他早年即追求感伤、唯美的词风,后来家庭屡遭变故,忧伤之情,更加深邃,也就更能感动读者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