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孟子》中对孝的论述
《孟子》是“亚圣”孟轲及其门人“万章之徒”所著。汉代儒者已经视《孟子》为“拟圣之作”,是辅翼经书之“传”,宋以后《孟子》更正式列入了“十三经”中。
后代的研究者发现,《孟子》七章中与《孝经》相发明处甚多,甚至有文字、句式相同者。但《孟子》中却无明确提到《孝经》之书。《孟子》中也有不少论及孝道、孝治的内容,下面将对这方面的内容加以引述、介绍:
1.孟子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询问治国安邦之道时,提出使人民对“养生丧死”没有遗憾,就是“王道”之始,而在让百姓能耕织自给之外,又能教化百姓以孝悌之道,就能使天下归顺了。这正是“以孝治天下”的儒家思想观念。
2.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认为:方圆百里的小国就可以因实行仁政而使天下归顺。只要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能深耕细作,让年轻人在闲暇时间里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忠心、诚实守信的德行,并用以在家中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君主上级,这样,即使是造些木棒也足以抗击披坚执锐的秦楚大军。孟子重视、夸显孝悌之道对政治的作用,在此表达得再清楚不过了。
3.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这段著名的言论,与《孝经·广要道章》中的“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等句子,在义理上也有相通之处。
4.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干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
然友复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卢,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滕文公章句上》)
这是孟子通过然友劝说滕文公(滕定公世子)遵守丧亲礼制,并以之影响世人,终于使众人心悦诚服。在这里,孟子引用了孔子、曾子等关于孝道与丧礼的言论,可见孟子的孝道及丧祭的礼制观念也是源自孔子等先儒们的。
5.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离娄章句上》)
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往远处求,事情容易却往难处做——其实呢,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这也正是以孝治天下的观念。
6.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章句上》)
孟子关于“古者易子而教之”的言论,颇值得玩味。父子之间因为求好而互相责难,就会伤了感情,所以君子不教子,易子而教。
7.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 ‘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 ‘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离娄章句下》)
孟子的这段话,先讲“事亲为大”、“守身为大”,又称颂曾子养亲是养“志”,即顺从亲意的敬亲之养,而不是养“口体”。推测其中语意,孟子也是强调事亲与养亲都应具有发自内心的“诚”与“敬”。
8.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章句上》)
这是很著名的一句话。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注“不孝有三”之句云:“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9.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章句上》)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之句。孟子在此,认为仁的实质就是孝,义的实质就是悌,而且智、礼、乐等等也与孝、悌相关,这与《孝经》的提法相同,即把孝悌之道当作德行和教化的根本。
10.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父子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离娄章句下》)
孟子为他的朋友匡章的“不孝”辩护,认为匡章只是“父子责善而不相遇”而已。在这里,孟子又提到了“世俗所谓不孝者五”,与前面所说的“不孝有三”又有所不同。
11.孟子曰:“……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万章章句上》)
《孟子·万章章句上》集中地谈到虞舜的德行、孝道。孟子认为,虞舜的孝可称得上是大孝,因为他终其一生,像幼儿一样依恋父母,只有得到父母的欢心,才是他最大的快乐。
12.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尽心章句上》)
孟子的“良知”“良能”观点,是很著名的。他认为:爱父母,敬兄长,正是人的良知和天性,而这也就是仁与义的出发点和本源。
除了《论语》、《礼记》、《孟子》外,其他的儒家经典中还有关于“孝”的记载和论述,如《春秋左氏传》中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经文载:“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这就包含了当时人们对孝的认识;如《仪礼》中关于父母丧葬仪式和祖先祭礼仪式的记载,与古代孝的观念和孝行制度关系密切;再如《诗经》中也出现了一些“孝”的字眼或体现出了“孝”的伦理思想,其中《小雅·蓼莪》歌咏父母养育之恩,一唱三叹,感人情怀。可见,孝的观念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