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句】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曾为蒙漆园(地名)吏。后隐居南华山。一生贫困潦倒。楚威王慕其名,欲以千金聘为宰相,辞而不就,退居著述。有《庄子》传世,又称《南华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道家经典。《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但基本上属于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晋人郭象注本、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是最为通行的版本。

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观,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而无为。蔑视礼法权贵和功名利禄,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痛斥“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社会现实。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进而齐万物。尚朴真,追求主观精神上恬淡逍遥,无拘无束,优游自得。反对人为雕琢,崇尚真实、自然,认为一切人为的制度、道德、艺术都是对真实自然美的破坏。强调真诚才能动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否定儒家的礼乐、道德与文艺,认为“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因而主张“擢乱六律,铄绝竽瑟”,“灭文章,散五采”,否定一切人类文明。

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超尘脱俗的人生态度,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哲学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后代知识分子反封建,反礼教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也起了积极作用。

《庄子》一书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生动细致,仪态万方;善用寓言故事表达思想感情和阐发道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意;文章体式大开大阖,变化无穷,语言幽默,文笔夸张,极具文学特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