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南山之雨,忽溅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句】畏南山之雨,忽溅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注释】

选自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

忽:匆匆。

秦庭:喻都城。指西魏都城长安,旧为秦地。

让东海之波:让位而居于东海之滨。

周粟:周朝的粮食。

【赏析】

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未终使命,西魏大军已经南侵,攻陷了江陵,梁元帝遇害,十万臣民被掠至长安。庾信不得已羁留长安,被迫仕于西魏、北周。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南方去。他在北朝度过了26个年头,虽然位望通显,但对于屈仕西魏、北周,仍常感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之苦,一片愧悔惨痛之情,遂从肺腑自然流出:

“畏南山之雨,忽溅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意思说:本欲洁身远害,却又出使西魏;没能保持节操,遂在西魏、北周任职为官。

庾信早年本有隐居远害之志,因国事危急,不得不匆匆出使西魏。结果国破家亡,流落异方,屈身仕魏、仕周,内怀忧惧,歌不能为乐,酒不能解愁。

他称自己本欲洁身远害,却又出使西魏;没能保持节操,遂在西魏、北周任职为官。将这种凄苦情状表露无遗。

“畏南山之雨,忽溅秦庭”句,引用的是《烈女传·贤明传·陶答子妻》所载的一段故事:陶答子的妻子嫌丈夫贪位怀禄,不修名节,劝说道:“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庾信用这一故事,表明自己本欲洁身远害,然事势危急,不得不匆匆出使西魏。

“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句,源出于《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康公)十九年,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海滨。”作者借田和自立为齐国国君之事,代指宇文觉篡夺西魏,改国号为北周之事。因庾信自己在北周做官,所以不说篡夺,而用了饰美之词“让”。并用“遂餐周粟”表达了自己愧疚之心。周武王兴兵伐商,商朝灭亡后,商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不愿入朝为官,饿死于首阳山。庾信自惭屈仕敌国,故反用这一典故,说自己“遂餐周粟”(指先失节于梁,又失节于西魏),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殉节而死。

庾信心怀仕北的惭耻,遗憾自己未能得遂隐居之愿。这种愧悔怅恨的复杂情愫,通过典实的巧妙运用,委婉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无一点直白浅露之感,不但凸显出句中意境的含蓄和蕴藉,也增加了文章本身的容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