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赏析|译文|出处|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句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出处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礼记·曲礼上》

译文

对贤能的人即使亲近也要心存敬重之意,在敬畏的同时也要爱其德义。对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短处,对憎恨的人要知道他的长处。积累的财富能够施给众人,安居于安逸环境中并且能够随时接受迁徙到不好的环境中。面临财物,无论多寡都不能以苟且的方式得到;面临危难也不能以苟且的方式幸免。与人争斗,不一定非要求得胜利,分配财物不一定非要多得。怀疑的事不要去质问,已明白的事也不要自夸知道。

名句解读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喜欢的人就忽略他的缺点,而对不喜欢的人就放大他的缺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这就要求我们待人接物不以好恶亲疏作为评判的标准,而要怀着一颗包容的心,不一棍子打死。否则,看待事情就难免会带有偏见。

经典故事

清雍正王朝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封疆大吏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等。他们各施所长,成为一代名臣。这些人都是由于雍正帝能察贤辨才,并避免其短,用其所长,把他们提拔到重要岗位上,使他们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其中,雍正帝不求全责备,大胆任用李卫,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李卫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损赀成为兵部员外郎。在当时那种极重出身的时代,李卫这种非科举出身的官员,是不大受重视的。但雍正帝在提拔官员上并不以出身论英雄,加之李卫有突出的优点和超人的才干,于是很快就脱颖而出。李卫个性极强,勇于任事,敢作敢为,办事一向以国事为重,雷厉风行。

雍正末年,李卫任户部郎中,负责钱粮入库等事。当时有一个亲王分管户部,指令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大胆谏阻,而亲王不听,他便准备了一个大柜子,内蓄其钱,外写“某王盈余”,置于户部东廊下,使其贪赃行径暴露于众,结果把那个亲王弄得非常难堪,遂停止多收。这件事被当时还身为皇子的雍正帝看在眼里,他很佩服李卫敢于任事的胆量和作风,因此,即位后便升李卫为云南盐驿道。李卫上任后便严格管理,严肃法纪,并毫不留情地揭发和罢免了多名不法官吏,使整顿盐务取得了明显效果。

雍正帝看中了他的长处,就不断提升,委以重任。雍正二年(1724),李卫升云南布政使;三年(1725),擢浙江巡抚;四年(1726),兼理两浙盐务;五年(1727),授浙江总督官巡抚事;六年(1728),兼理江苏盐案;七年(1729),加兵部尚书衔,复加太子太傅;十年(1732),署理刑部尚书,很快又授为直隶总督。

然而,李卫并非完人,其缺点也十分明显。他生性骄纵,对上官粗率无礼,对属下又十分刻薄,有时还接受他人的馈赠。因此,李卫与上下左右的关系比较紧张,经常有人向雍正帝告他的状。雍正帝对李卫的短处也不隐讳,不断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望其悔改。李卫刚提升云南盐驿道时,雍正帝就要他一定要“谦能”待人,避免“以使气凌人之咎”。当有人反映李卫对上司无礼,且收受川马、古董等礼物时,雍正帝向李卫明确指出“是皆小人逞志之态”,要他“克谨克慎勿忽”“极宜谦恭持己”。为了使李卫弄清刚直和傲慢的区别,雍正帝告诫说“不避嫌怨与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判然两途,弗相交涉”,“惟‘涵养’二字最切要”。

直至晚年,雍正帝仍教育开导李卫“丈夫立身行己,于此等小节不能不操持”,应该“勤加从容涵养之功,渐融粗猛傲慢之习”。李卫正是在雍正帝的充分信任和谆谆教诲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成为雍正朝著名的封疆大吏之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