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者,自可抵诱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虚怀若谷者,自可抵诱惑

原典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释

人一定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因为只有谦虚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同时也要抱着择善固执的态度,因为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抗外来物欲的诱惑侵袭。做人要谦虚,诚实。

解读

心虚义理居,心坚欲不入

《菜根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虚心使人进步。时刻怀着虚心向人学习的态度,才能容纳和听取各种意见,听到不同的声音,集思广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有虚心就有广阔的胸怀,容易适应和接受新鲜事物,看见更多的色彩。凡事随遇而安,虚心的人远比自满的人看得多、看得清。心不可不实——全心全意办实事。树立谦虚谨慎思想的同时,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心态。坚守原则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金钱可求不可妄求,抱着踏踏实实做人的宗旨,就少了私心杂念,与尘世间的物欲擦身而过。这句话就是说,人既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也要有踏实做事的心态。

人心如水杯,只有“空”的心态,才能装得下更多。人如果自满,便无法再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这样就会阻断自我前进之路,很难有新的超越。要时时清理内心的杂草,种上坚毅的种子。

春风吹醒万物,弟子坐在禅师身边,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

师父一直默默无言,希望大家自己参悟。他引导性地问道:“怎样才能除掉野地上的杂草?”

弟子们不明白为什么禅师会这样问。

一个弟子试着说:“我会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微笑地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还可以一把火烧掉!”禅师还是微笑。

第三个弟子见状,恍然大悟地说:“草是有根的,他们的方法都不行,必须要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各抒己见,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不错。这样吧,把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秋天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地方相聚。”

秋天的时候,弟子们早早地来到这里。原来丛生的杂草不见了,被金灿灿耀眼的庄稼取代。他们围着庄稼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弟子获得了对佛法的领悟。

若想除掉心中的杂草,虚心去盛满新的德行,就要时刻辛勤耕种。不懂得虚心,就不能接受真正的学问和真理,这样就不会培养坚强的意志,人心才容易被物欲诱惑侵袭。内心不坚强,就像扎根不深的小树一样,脆弱异常。

有位佛学大师说过:“空才能容万物,茶杯空了才能装茶,口袋空了才能放的下钱。鼻子、耳朵、口腔、五脏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尘(色、香、声、味、触、法)鼓噪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浮游不停,如此我们很难认清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只有清静了身心,外界再怎么缠扰,于我也不会生起任何波澜。

一个人不可能全方面涉猎,也不能通晓万物所有的真理,只有向他人不断地学习,才能充实自己;只有怀着执着学习和坚强的意志,才能使自己不迷失在物欲横流中。

庄子《秋水》篇中这样有一段: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在看到北海之前,河伯汇聚了众多河流,实力强大,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不该生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心。人一旦有了这种心理,高度也就到此为止,不会再有什么长进了,并且会不断地被后来者超越。

河伯看到了北海,明白了更大的道理,收敛了自己的得意神色。从这点看来,河伯不是德行不够,而是需要一点点拨。不可与井里的蛙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生死的虫子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河伯从河流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自己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之谈论大道理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明白、要常听大道理的原因。懂得大道理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

人生智慧

空才能包容万物,人立于世,要注意时刻为自己的心灵腾出一片空间,装载快乐与幸福。越明事理的人,越能看到更高的道理,就会越发谦虚。心生谦虚的人,义理便很容易进驻内心,内心便愈发坚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