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丧节身不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贪婪丧节身不保

汉桓帝时期,他身边有一个贴身太监,名叫王甫,汉桓帝对他非常宠信。王甫仰仗着桓帝的宠信,用尽各种手段敲诈、收贿朝廷官员,聚敛财富。他甚至敢敲诈皇帝的亲弟弟刘悝。

刘悝在桓帝即位后,被封为渤海王,后来,因为犯了“谋为不道”罪,被桓帝贬为瘿陶王(其封地在今河北宁晋县境),从食邑一郡之租,减少到仅食一县之租。刘悝原本是个奢侈浪费、挥金如土的王子,租税收入的突然骤减,根本无法满足他的日常生活,于是,他便想方设法要恢复原来的爵位。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到皇帝身边的“红人”王甫。于是,刘悝找到王甫,让他在皇上面前替他说情。

刘悝知道王甫是一个贪财之人,如果托他办事,不给他好处,他是不会尽最大努力去办的,于是,他就和王甫私下达成了交易,如果王甫能在桓帝的耳边多进美言,使自己恢复原来的爵位,那么,他将给王甫五千万作为酬谢。

虽然两人已达成协议,但是,王甫因为没有马上得到实惠,所以他却从来没有在桓帝面前替刘悝说过半句好话。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多久,桓帝得了重病,在病榻上的汉桓帝,想到之前对自己同胞兄弟刘悝的处罚可能是太重了,于是,便写下遗诏,恢复刘悝渤海王的爵位。

桓帝死后,遗诏当众宣读,刘悝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和封地。王甫怎么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这么突然,于是,他便将计就计,在刘悝面前装好人,说因为自己在皇上面前说尽了好话,才使得皇上在临终前幡然改悟,恢复了他的爵位。但是,刘悝根本没有理会他,王甫见刘悝是这样的态度,干脆直截了当地向他索要五千万的报酬费。刘悝虽然整天吃喝玩乐,但是也不是个白痴,他早就打听到王甫根本没在桓帝面前帮他说过一句好话。自己能恢复爵位,完全是因为桓帝开恩罢了,所以他拒绝给王甫一分一厘钱,从此二人结下了仇怨。

与很多宦官的性格一样,王甫的个性也非常阴险残忍,他发誓一定要报复刘悝。所以,他便挑拨灵帝刘宏和刘悝之间的关系,以解心头之恨。

灵帝是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代。因为桓帝无后,在他驾崩后,太后与窦武便决定让刘宏继位。灵帝继位时,有很多刘悝的传言,说他非常气愤称帝的不是自己,所以曾打算“钞徵书”赴京即位。王甫就抓住这个机会,添油加醋地将流言传到灵帝的耳朵里,灵帝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但心里却感到相当不快。王甫看透了灵帝的心,心中暗喜,心想刘悝的好日子应该没有多久了。

不久,王甫用了一个小小的手腕,便让刘悝背上了大逆不道的罪名。

王甫知道灵帝听了流言后非常生气,所以他决定再给加把火。于是,他收买了尚书令,让他诬奏中常侍郑飒等人暗中谋划要迎立刘悝为帝,而且刘悝也在招兵买马,时刻在做准备。灵帝盛怒之下,没有做任何调查证实,便命冀州刺史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刘悝收捕入狱,同时将他全家上下一百多口,也全部打入大狱。刘悝被逼自杀,其家眷也全部死于狱中。不仅如此,灵帝还将渤海国的太傅、国相以下的全部官吏,以没有辅佐好渤海王的罪名,全部诛杀。王甫就这样完成了他的报复之计,而汉灵帝不但没有察觉到是王甫制造的冤案,相反还念其有功,加官封侯,实在令人叹息。

王甫对待皇帝之弟尚敢如此,那么对待一般庶民的敲诈就更加肆意大胆了。

汉代对一些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以垄断其利称辜榷。而许多官员就利用辜榷来获取暴利的,王甫也是其中的一个。那时,为了防止官吏经商,政府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条例:“若买故贱,卖故责,皆坐赃为盗”,全部“迁徙免罢”。可见,那时对官吏经商处罚之重。

身为中常侍的王甫,当然对这方面的律法了如指掌,但是他却明知故犯。为了掩人耳目,他采用了非常巧妙的手段:他在背后出谋划策,指使门生王翘出面活动,他们肆无忌惮地“于郡官商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就这样,王甫发了一笔横财。

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王甫执法犯法,暗中操纵经商的事情很快被京兆尹杨彪知道了。他细细调查内情之后,把此事原原本本地上告于司隶校尉阳球。阳球主管司察京师百官不法行为,他对王甫的嚣张跋扈的行为早已恨之入骨。于是,接到上告后,阳球马上采取行动,他趁王甫出宫的机会,进宫面见哀帝,将王甫的辜榷官财物等罪行全部上奏给皇上,请求皇上下诏,将王甫及其党羽收捕,“宜并诛致”,得到汉哀帝的允许后,阳球便逮捕了王甫及其子永乐少府王萌等人。

阳球在主持考审王甫时,王甫吓得一一招认自己犯罪的事实,但最终还是没有被免去酷刑,最后阳球命人将王甫的嘴里塞满了土,将其乱棍打死,而且“僵磔甫尸于夏门亭”,尸旁还用大笔写下“贼臣王甫”四个大字。随后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

贪秽贵骄的宦官王甫,就这样受到了严酷的惩罚。这就是道德败坏、贪图钱财的最终结局。

智慧总结

品格气节是贵是贱,立场不同观点各异。讲气节的人宁死不弃其节,用生命换取做人的尊严,其贵重不是用黄金所能衡量的。不注重气节的人,哪怕只有一口狗食也可以让他屈膝下跪,他们坚信好死不如赖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