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点拔·静景的描写名言大全
技法解说
静景,指的是那些不活动、不变化、呈静止状态的景或者物。静景描写所呈现的画面通常是凝固的,其特点是:景物画面是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的,却又是寂静无声、静止不动的。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首诗中,所有的景物都是静止的,有鸟而不飞,有人但无踪,只有一名雕塑般静伫的老翁,独自垂钓于寒凝的江面上。这首诗字数不多,描写却入木三分,使得整幅画面意境幽远,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又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树影的阴沉,突出了深夜荷塘的宁静和冷清。
由于静景本身缺乏动感和变化,所以,在描写静景的时候要更细致、具体、形象和生动。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静景呢?
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个性。要将景物的形状、姿态、气味、光泽、色彩等描绘出来。大自然是千姿百态、有声有色的,我们的描写方法也不能单一,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把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
其次,要有一定的顺序,做到层次清晰。特别要注意空间顺序的安排,可以按照观察视线转移的先后来描写,也可以按照景物的自然顺序来描写,还可以从高低、远近、左右等方位顺序来描写,不论运用何种顺序,都要做到井然有序、层次清晰。
第三,写静景时,可以运用映衬法。景物在相互映衬、相互对比中形象往往更为鲜明:万籁俱寂之中,一两声鸟鸣,可以增添幽静的气氛;万绿丛中的一点鲜红,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映衬中,化静为动也是常用的方法。
另外,绘景时,还要融入作者的情感,情以景生,这样,文章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例文评析
个园四季
江苏◇蔡起
据《甘泉县续志》记载:“个园在东关街(今仍此名),鹾商黄至筠所筑。黄氏当嘉道间以业鹾称巨富,既购马氏‘街南书屋’,复别筑此园。”黄氏于园中植竹千竿,取“竹”之半,称个园。园中最有特色的景物是反映不同季节特征的“四季假山”。戴熙在《习苦斋题画》中阐明画理时说:“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四季假山虽不是图画,然其章法亦同此画理。
春山宜游。入园即见“个园”,石额横陈月门上,“个”字形如三片竹叶。过月门,湖石假山散落有致,嵌入东壁的形似游龙,依坛而立的若兔、若牛,伫立坛中的如金猴独立。这是以“动物出游”来衬托春回人间,大地复苏的气氛。这一春意非“游”而不能领略。
夏山宜看。夏山位于园北面,太湖石堆叠,山势清秀,下临清潭,有浓烈的江南山水的韵味。潭上有曲梁引入涧谷,幽深莫测。山巅古松,绿荫散落,阳光照射浅灰山石,明暗强烈,一“看”则夏意油然而生。
秋山宜登。秋山位于园东面,以黄石堆叠,拔地而起,峰峦起伏,乃北京山岭的风格。登山直达山巅的“住秋阁”,举目望对山“秋云”,回首读阁中楹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顿有秋意绵绵之感。山北有亭,亭前有洞口,沿石洞崎岖而下,回旋山底,豁然开朗。竟辟“两明轩石屋”两间。所谓“两明”,一“明”来自顶端通天的石窦,一“明”来自面南的石窗。外有一空,仰视,见石梁横空而出,复见山之全貌。秋山不“登”焉知其妙哉?
冬山宜居。园之东南有轩三楹,窗棂空阔。老檐枋上悬“透风漏月”匾额,入内便有三分寒意。厅前以宣石叠山,一抹白色,寓皑皑白雪。山后北墙上,列音孔三排,阵风吹拂,呼呼有声,大有“北风呼啸雪光寒”之意境。此景宜“居”轩内隔窗向外观赏。西墙有一不大的洞孔,依稀可见隔墙春景,虽仅一丝春意,使人有四季回环,岁月无穷之感,同时,又把风格各异的四处山景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至此,春、夏、秋、冬四景被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十亩芳园景色浓,四时风雅尽包容”。
个园假山以石为奇。于一园之中,以峰石、湖石、黄石、宣石等石料分峰用石,最能代表扬州叠石特色。叠石手法之高超,艺术构思之精湛,堪称国内一绝。
评析: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因为描写的是一座静止的园林,所以作者在描绘个园景色的同时,也描绘了作者的所思所感。这也是静景描写中常用的手法。只有情景交融,景才会更有韵味,描绘景色才更有意义。
本文写景层次清晰。文章先交代描写对象的地理位置和来历,以及最有特色的景物“四季假山”。接着,作者围绕“四季假山”逐一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山的独到景致。最后,以议论作结,强调指出个园叠石艺术的高超。全文在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对祖国园林艺术的由衷赞颂。
文题演练文题(一):家乡的秋天
提示:描写家乡的秋天,首先要注意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其次,要注意景物的选取以及描写方法的使用。此外,还要注意在描写景物时适当描写人物的活动,将景物与人物活动相结合。
要求:1.突出家乡秋天景物的特征。
2.注意写景的顺序,做到层次清晰。
3.不少于500字。
文题(二):山景
提示: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热衷于对山的描写,这是与山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山首先是巍峨高大的,人类对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山是伟大的,因为她有丰富的内涵,养育了她生命体中所有的精灵;山也是有生命的,她的活动、她的情感、她的风格、她的姿态,向人们展示着与人格对应的生命活力、情感、风格与姿态等精神意象。结合静景描写的技巧,同学们在写山景的时候应该尽量多地写出山的静止状态。从山的地理特性来讲,她的位置往往是固定的,而山中的景点比如树木、湖泊等也都有其静止的一面,要写出山林的宁静深远的气质。高山是神秘、清秀、多姿的,同学们在描写山景的时候还要抓住这些特点。
此外,同学们还应该带着真挚的感情去描写,寄情于山川风物中,让山的精神、山的美感来点燃我们内心深处的激情,来启迪和品味人生。
要求:1.可根据具体景物自拟题目。
2.注意空间顺序和层次安排,写景条理清晰。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要恰当、生动。
佳作展示
家乡的秋天
四川◇刘柳
秋天,总是美的,因为她成熟,蕴含着收获。
我爱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夜是美妙的,尤其动人的是月色。当夜幕完全降临的时候,远处天边现出一轮明月,如水的清辉斜泻在大地上,树木、房屋的黑影静静地躺着;田野里收割过的稻秆堆影影绰绰,依稀可辨,村庄上空缕缕炊烟扶摇直上,然后悠闲地散开,形成一块巨大的纱。曲折而狭窄的小路蜿蜒着伸向远方,像白色的飘带一般。天空中,几朵洁白如纱,轻捷如絮如羽的云,显得十分悠闲自在,时而从月亮上滑过去,仿佛在为月亮拭洗面容;时而绕过月亮,仿佛怕碰脏了它的身躯。天边,几颗小星星眨着眼睛,好像仙女们提着灯笼漫游天街,给人留下无穷的遐思。
如果说家乡的秋夜是美好的,那么家乡的黄昏和早晨更加动人。
天渐渐亮起来了,紧贴地平面出现一条棕红色的光带,渐渐向两边和上下伸展,越拉越长,越拉越宽。接着,成了橘红,又成了浅黄,又成了莲青,而且由线到带,由带到面;一直扩展到整个天空。这时启明星暗淡下去了,正东方慢慢出现一片透明的深红色的霞光。这霞光也不停地变幻着:粉红、橘黄、浅黄。接着,太阳像美丽而羞怯的少女,姗姗露脸了。首先沐浴在朝阳光辉里的是村边的果园。各种果树的枝叶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亮得发光。黄澄澄的杮子,紫嫣嫣的葡萄,红扑扑的山楂,半红半绿的苹果,都朝着朝阳欢笑。好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斜阳西坠,黄昏来临,晚霞落进村西边的荷塘中,四面层层叠叠的荷叶亭亭玉立,数不清的肥实硕大的莲蓬,好像一尊尊观音,使人一见生情。穿梭其间的采莲姑娘的小舟,时而斗折蛇行,掩映于绿叶丛中,时而箭一般驶向岸边,惊飞一群群嬉戏的野鸭。
霞光越来越淡,当荷塘里的生灵脱尽红、橙、紫……五彩舞装后,夜色便渐渐来临。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忘掉了疲劳,哼着小曲回家,迎接他们的又将是明媚的月色。
秋天,这就是家乡迷人的秋天。
点评:这是一篇描写家乡秋景的文章。文章描写的景色以静为主,但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比如秋夜,静谧的月光笼罩下的村庄一片寂静,但“缕缕炊烟扶摇直上,然后悠闲地散开”;空中的白云,“时而从月亮上滑过去,仿佛在为月亮拭洗面容;时而绕过月亮,仿佛怕碰脏了它的身躯”;天边的星星“眨着眼睛,好像仙女们提着灯笼漫游天街”。又如黄昏的荷塘,小舟穿梭于荷叶间,“时而斗折蛇行”,“时而箭一般驶向岸边,惊飞一群群嬉戏的野鸭。”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避免了单调呆板,使得景色更加多姿多彩、生动逼真。
美丽的小营山
江苏◇张磊
我从小就在连云港生活,看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虽然有浩瀚无垠的大海,有《西游记》中风景秀丽的花果山,有山清水秀的渔湾村,但我却总是对近在眼前的小营山情有独钟。
春天,泥土解冻,大地回春,小营山到处散发着新春的气息。小草儿欣欣然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悄悄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踩着这软绵绵的嫩绿嫩绿的地毯,闻着泥土散发出的阵阵香气,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愉快。小鸟儿唧唧喳喳地叫了起来;冬眠的小刺猬也被这欢快的叫声唤醒了。这一切,使小营山充满了勃勃生机。
小营山的夏天永远是那么生机盎然。漫步在山间的小路上,微微润湿的风儿迎面吹来,消去了你一身的暑气,带来扑鼻的野花和松树的清香。瞧,那儿趴着一只小壁虎,身上的颜色和岩石的颜色一模一样,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呢!嫩绿的爬山虎布满了一块块铁青的岩石,使得小营山更加生机盎然。
秋天到了,人们穿上了毛衣,小动物们也都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小鸟儿衔来一颗颗小红果,放入早已筑好的巢中;小松鼠蹦蹦跳跳地采来一颗又一颗松子,藏入腐朽的老树缝中。落叶儿像一只只大大的黄色蝴蝶从树上飞飘下来。落光了叶子的梧桐树在瑟瑟的秋风中微微摇晃,仿佛是在依依不舍地和即将远去的秋天道别。
冬伯伯来了,给小营山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小营山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山腰上,那一棵棵万年长青的苍松翠柏在凛冽的西北风中倔强地挺立着。树冠上压着厚厚的积雪,正像陈毅爷爷《青松》诗中写的那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啊!小营山,在我心中,你永远是那么纯洁、美丽!
点评:人因为可爱才美丽,景物也是如此。小营山并没有特殊的景致,更没有赫赫的名声。但小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情有独钟”呢?通过对小营山四时景物的描绘,我们看得出,小作者对小营山的每一株花草、每一个小动物甚至一片落叶都怜爱之至。作者喜爱小营山的生机勃勃,喜爱小营山的诗情画意。由此使人想到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千山游
上海◇贾楠
记忆中,我爬过的第一座山叫千山。千山位于辽宁省,离鞍山不远。千山的清新秀美,至今仍给我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
夏天的千山永远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它被绿色包围着,绿的树,绿的草,为它披上了一件绿的外衣。仰望千山,她像一位身材欣长的美女,娇小而又妩媚动人,那身翠绿的外衣似乎在招惹着人们去揭开她的神秘……
沿着平整的石阶向上走,太阳透过繁密的树荫照在身上,温暖而又柔和。转过一个弯。只见一块巨大的像狗一样趴在地上的石头,上书“金犬吠日”。我仔细端详,的确,那张开的大嘴正冲着太阳,似乎在呼喊着什么。千山上树和石头非常多,而且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没走多久,就看见远处有一颗向四周伸展、形状很奇特的松树,妈妈告诉我,它叫“鹿角松”,它的树干犹如两只鹿角,主干是直的,支干则很弯曲。
绕过“鹿角松”,眼前便出现一条小溪,清澈见底。听人说,只要沿着小溪向上走,就会看到千山著名的风景点——“一线天”。沿着这溪水走,渐觉空气湿润起来,充满了大自然的野味和活力。走在石阶上,常有树上的松鼠来回蹦跳,有的松鼠还大胆地立在树干上,翘着那毛茸茸的尾巴看行人,但只要稍有动静,它们就会钻入茂密的枝叶中,逃得无影无踪了。这儿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松鼠呢?偶然间,我蹲下身,发现地上满是榛子之类的坚果,我这才知道,这些树都是榛子树,难怪会有这么多的松鼠。一时间,我被这儿的美妙与恬静吸引了。
不知走了多久,路突然变窄了,再继续走,就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了。妈妈告诉我,这便是“一线天”。“一线天”是由两块又高又长的石头间的夹缝所形成的自然景观。不管人有多胖,总能从“一线天”侧身通过,但瘦的人却也过得并不轻松。我仰起头,只能看到一条小小的天空,真的是“一线天”啊!
过了“一线天”,视野顿时开阔起来,人也似乎轻松了许多,没有了登山的劳累,却多了几分兴奋的快感。
穿过“福寿石”,爬过“望仙石”,山顶离我越来越近。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最高峰“五佛顶”的奇景,石砌的阶梯被我踩在脚下,一级,两级……
绕过一座“天然的屏障”,我忽然为眼前的雄壮而止步了。五尊大佛错落地坐在地上:庄严、神圣、肃穆,似乎凛然不可侵犯。
站在山顶,我忽然忆起“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一种征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向山下望去,是莽莽苍苍的一片翠绿……
千山没有黄山的雄壮,没有泰山的崔嵬,也没有庐山的挺拔,但它却是美的——
她的美就在于她的娇小、妩媚和那片醉人的新绿……
点评:这篇游记写登千山所见,抓住景物的特征,形象逼真地加以描绘。因为在游览途中所见景物众多,有动有静,可谓千姿百态,因而作者注意选取最佳镜头,捕捉景物完美的、有鲜明个性的形象。如写千山的树石众多,突出“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特点,就重点描写巨石“金犬吠日”和形状奇特的“鹿角松”,这些富有个性的描绘,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