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结构艺术二题
老舍的《茶馆》是当代话剧创作的一座高峰,这部话剧最突出的成就便是它的艺术结构。《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而新颖的。这种结构在中外戏剧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可以说它是老舍对中国话剧的重大贡献。
一、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
《茶馆》的结构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平面结构。它突破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统戏剧结构形式,而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画进去,把一个一个情节镶嵌进去。在三个历史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式的描绘,用富有典型意义的戏剧片断组成一系列社会生活画面。以高中课文节选的第二幕为例。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个。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台词也不多,只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事情,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即使是起着贯穿全剧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不过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着自己。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茶馆中的一个画面,一个过客。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连接成的。在这样的结构下,为了情节的有序发展,在人物的设置上作者颇具匠心,剧中主要人物由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以便组织故事,如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尤其是黑势力的帮凶是“子承父业”,以便使故事连续,如刘麻子和小刘麻子、唐铁嘴和小唐铁嘴、宋恩子和小宋恩子等;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都在说他们自己的事。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风貌。这种结构使整部话剧形散而神聚,共同构成了《茶馆》这幅长长的社会生活画卷。
此外,作者还借鉴了西洋戏剧报幕的手法,融合了中国戏曲和曲艺的表演形式,安排了在各场次之间场外的数来宝。这一方面介绍了各幕的时代背景,又使观众不觉得幕间乏味。另一方面更便于舞台换景,也增添了地方色彩,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种创新。
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是戏剧的关键所在,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中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作品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种“人像展览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
二、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这种“坐标式”的艺术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作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社会作横断面,在“史”与“面”的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埋葬三个时代。这种艺术结构,具有“史”与“像”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在这个结构下每一幕都描写了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在第一幕中,老舍在众多精心选择的事件中,突出穿插了庞太监娶老婆的荒唐情节。第二幕中则突出安排了两个逃兵娶一个老婆的怪异事件。而在第三幕里,作者虽然也着力描绘了一些诸如小刘麻子等人的丑恶行径,但他描写更细致而最具闪光点的是三个老人自悲、自悼,为自己撒纸钱的场面,这个事件虽不如前两幕的“太监娶老婆”、“两人娶一妻”那么离奇,但对于正常的生活逻辑来说,也是够荒诞的了。这些事件以它们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表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畸形。这些情节的安排增加了《茶馆》的戏剧性色彩,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