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宜君
叙事长诗。作者汪承栋。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年1月初版。全诗共一千一百多行。这首长诗取材于作者在西藏工作时听来的真实故事,然后经过集中、概括、提炼而成。长诗以主要的笔力描写和刻画了主人公波乌赞丹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成长过程,通过他独具特色的生活道路,概括而具体地反映了西藏百万农奴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昏暗的、酷寒的藏北草原,“部落在喷血/帐篷在冒烟/牧民惨痛的哭喊/嘶裂整个草原……土登宗本统领藏兵/卷来灾难的洪水”,这就是1950年的藏北动荡苦难的生活,波乌赞丹面临的血与火的现实。波乌赞丹举起反抗的钢刀,率众暴动了,“顿时,风雪草原上/竖起刀枪的森林/流汇人马的江河”。这时占据波乌赞丹头脑和指导他行动的思想,是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复仇观念:“血葬土登宗本,刀洗豺狼的篷帐。”这使他与反动噶厦政府势不两立,他拒绝了噶厦政府的委任状,割下土登派来联合驱汉的信使的舌头,以表示自己对阶级敌人的仇恨。他对前来做他工作的解放军丁政委,热情欢迎,以礼相待,并在丁政委从拉萨开会回来的路上,暗中保护,甚至身入虎穴,闯宴保驾,粉碎土登加害丁政委的阴谋。但这时的波乌赞丹,毕竟是一个自发的阶级反抗的英雄,他还没有认识到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阶级反抗取得胜利。他不理解党的团结民族上层进步人士的民族政策,拒绝参加“解委会”。正由于这些农民起义英雄的普遍特点,导致了他斗争的失败,在敌人的围剿中,只剩下八人八骑。他为惨败而伤心,更为没有听丁政委的话而后悔。他总结失败教训,抽刀割破手指,发誓去找共产党。最后,他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平叛”的胜利斗争,终于完成了思想的转变和觉醒,亲身体会到,只有党的领导,才是斗争胜利的保证。长诗的主要成就在于,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下,塑造了波乌赞丹这样一个性格复杂、个性鲜明的英雄典型形象;同时,通过波乌赞丹曲折的成长过程,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西藏的社会和矛盾,反映了西藏百万农奴命运的历史性变化。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的描绘,独特的复杂情节的编织与英雄人物性格刻画的巧妙结合,是长诗的显著特色。作者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时,能充分注意发挥叙事诗的特长,“精选那些对阐明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抒发真情实感最有特征、最富有诗的表现力的情节和细节”(汪承栋:《从〈黑痣英雄〉谈起》),在展现广阔社会大背景的同时,注意特定情景的细致描绘,使之具有动人的意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