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光明《雕虫纪历》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毕光明

抒情诗集。作者卞之琳。为1930年至1958年所作诗汇集。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收诗70首。1982年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增订版时增入30首。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时由作者重加修订,又新增1首,共收101首。书前有作者较详细介绍自己几十年诗歌探索的曲折历程的长序。全书共分六辑。第一至第四辑,为作者的前期之作,也是他作为中国现代诗史上有代表性的现代派诗人的主要创作收获。第五辑是建国后1951年至1958年的作品。书的最后一辑即“另外一辑”,是补收进的初版时删掉的作品,为1930至1945年间的旧作。作者把前期创作分为五辑,很清楚地标明了他的诗思随社会风云和个人生活而变化的几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第一辑收入的是写于1930至1932年的早期作品,是作者北上求学,呼吸故都的荒凉空气,徬徨苦闷发而为诗的。由《傍晚》、《寒夜》、《苦雨》、《一个闲人》、《一个和尚》这样的诗题即可看出生活的沉滞与心神的慵倦。诗人较多地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的小人物,用口语或格律体体现诗人所感触到的北平街头郊外,室内院角,北国风光的荒凉境界。着墨平淡,调子较低沉。作者有意“用冷淡盖深挚”,或者“玩笑出辛酸”(《自序》,下同)。第二辑收录1933至1935年的作品。由于时局的变化,文坛过从的密切以及艺术视界的扩大,这一阶段作者的诗思、诗风趋于复杂化,“一方面忧思中有时候增强了悲剧的深度,一方面惆怅中有时候出现了开朗以至喜悦的苗头。”此间写出了《春城》这样直接对兵临过城下的故都所作的冷嘲热讽,也写出了《尺八》这样明白对祖国式微的哀愁。但北国风光已不占压倒优势,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多了起来。例如《古镇的梦》即是回忆江南僻地典型小镇的想象之作。风格上也有变化,追求建筑式的倾向较多让位于追求行云流水式的倾向,自由体成了主要的表达形式。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濡泽,这时也已在他的个性气质以及民族文学感性的基础上,熔铸成了独特的艺术品质。所写的大都是抒情短诗,但又不直接即兴抒情,而注意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玩味自己的感情,把情绪客观化,借助意象来表现。作者更喜欢“意境”或西方所说的“戏剧性处境”,倾向于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甚至偶尔用出了“戏拟”(parody)。语言方面则以口语为主,适当吸收了欧化句法和文言遣词,含蓄而凝练,给人以雕金镂玉、精谨庄严之感。诗人透彻宇宙人生而获致的相对性的时空观,借现代派的艺术手段得到了成功的表现。如著名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表现人生微妙的刹那,集时间与空间为一体,寓无限为有限,以感觉包裹思想,诗情深藏不露,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距离的组织》亦属这类知性诗。这些诗作在当时为卞之琳带来过晦涩的诗名。作者还就《圆宝盒》、《距离的组织》等诗作与刘西渭、朱自清往返讨论过,传为文坛佳话。第三辑所收的诗写于1937年,是作者南下游转江、浙之后所作。这一阶段的诗形式上偏于试用格律体;风格上较多融会了江南风味;意境和情调上,哀愁中含了一点喜气。该辑有几首在诗人创作中别具一格的《无题》诗,是他私生活中的一个隐私因素留下的雪泥鸿爪,写得情真意切,凄迷迢怅,冯文炳曾称:“卞之琳的《无题》之佳,无以复加”(《谈新诗》)。第四辑的诗歌,是1938、1939年的作品,标志了诗人写诗道路上的转折点。抗战的炮火打破了一向“小处敏感,大处茫然”的知识人的私人好梦,作者辗转到了抗日根据地延安,“视野大开,感觉一新”,开扩了襟怀,沉浸在“邦家大事的热潮里”,响应号召,写出了《慰劳信集》,基本上是用格律体写真人真事。这一文学态度延续到解放后。书中第五辑中的诗作从抗美援朝写到农业合作社,再到修建十三陵水库,适应历史变革的形势,着重写劳动人民,尤其是工农兵,基本采用格律体。“另外一辑”所收的31首诗,则堪为初编此集时的遗珠,多为用心之作,其中《圆宝盒》、《鱼化石》等篇,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注目和称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