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晔《欧阳海之歌》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李晓晔

长篇小说。作者金敬迈。发表于《收获》1965年7月号,解放军文艺社1965年10月出版。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塑造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的崇高形象。小说从欧阳海的童年写起。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前受尽了地主的欺压剥削,五岁时就被迫跟随母亲讨饭度日,是共产党、解放军把他一家救出了苦海。解放初,他尽管人小,却帮助解放军消灭了盘踞在家乡的土匪。在他眼里,解放军就像是“天兵天将”,参军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十八岁那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刚参军时,他年轻好胜,一心想当战斗英雄,入伍不几天就打报告要求参加西藏平叛。连队首长一方面肯定了他的战斗热情,同时针对他的弱点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使他明白了要当好一名真正的战士,首先必须具有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必须安心本职工作,从平凡的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做起。于是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部队所承担的工建任务中去,无论砍树、打钎、运木料,他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入伍刚三个月就立功受奖,一年后又当了班长。在战术训练中,他带领全班刻苦训练,圆满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并被评为全师的“战术标兵班”。在成绩面前,连队首长并没有放松对他的关怀和教育。针对他过分计较荣誉的思想弱点,指导员曾武军教育他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一次修筑铁路的工程中,他带病坚持工作,带领全班同志,在工具和粮食不足的困难面前,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硬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里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保证了列车按时通车。他也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修路期间,在一次山洪爆发中,指导员为了保护别人而不幸负伤的崇高品质使他深受教育。入党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并在工作中时时对照检查,提高认识,同时积极帮助后进同志。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认识和实践,他的思想日趋成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日益成为他的自觉行动。在参军四年后的第一次回家探亲期间,他不仅为村里乡亲做了大量好事:如为五保老人挑柴,跳到井里抢救落水儿童等;而且针对村里出现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苗头,通过忆苦思甜的方式,教育了一心“向钱看”的大哥,并帮助回乡女青年和她的父亲转变了思想。在工作中,他任劳任怨,能上能下,一切服从工作需要。因工作需要,他曾从副排长调任营通讯班长,后来又担任一个后进班的班长,但他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总是兢兢业业,满腔热情地做好本职工作。一次,他因为帮助老乡救火而未能按时归队,有主观主义作风的副指导员对此产生了误解,但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同时也直言不讳地向副指导员指出其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他的真诚、坦率与实际行动终于使副指导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活着是为党的事业战斗;死,要为党的事业献身。”他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终于在他为抢救列车而英勇献身的行为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在一次“野营合练”中,当部队正在两山之间的峡谷里行进时,一列客车突然从山后开来,炮兵分队的一匹驮钢炮的战马受惊冲上铁轨。情况万分危急,四秒钟内将发生车翻人亡的惨祸。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欧阳海,他像支离弦的箭,他像颗出膛的炮弹,冲着车头、朝着战马、迎着危险飞奔而去……”列车得救了,他却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三岁。他用自己的死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同时使自己有限的生命闪烁出永恒的道德与理想的光芒。这部小说曾作为共产主义教育读物推荐给广大青年读者,并产生了很大影响。它虽然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却又不拘泥于素材,而是紧紧围绕欧阳海的思想成长过程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处理,因而使它没有流于一般英雄生平事迹的记录,而具有极大的真实感和强烈的感染力。当时有的评论家这样评论说:“这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所取得的重大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成就(以群《共产主义英雄的颂歌——喜读〈欧阳海之歌〉》)!”但是,诸如“左”的思想观念、阶级斗争模式,以及关于“活学活用”、“四个第一”的描写,显然都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