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敏《星星草》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杨新敏

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凌力。北京出版社1980年4月出版。小说描写太平天国后期捻军革命活动。捻军起义,是我国十九世纪中叶长达18年、纵横九省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革命。小说在全书结构上,采用了多线布局、复式发展的方法,适应和反映了这一恢弘壮阔的格局,比较深入地揭露了清朝反动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对农民革命所进行的残酷镇压,描绘了十九世纪中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阔的历史生活。捻军和清军激烈的武装冲突是小说的主线。小说撷取了捻军十八年斗争史的最后四年,即捻军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复归于失败的曲折历程,把武装冲突写得紧凑、集中,较好地体现了主题。所有的情节发展都围绕主线进行编排。此书分上、下卷。上卷通过层层铺垫,以曹州大战为中心,概括了捻军胜利、清军失败的过程,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农民革命的烈火并没有很快熄灭,太平军的余部和原来在皖北作战的捻军结合在一起,在杰出领袖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等率领下,迎着枪林弹雨,继续战斗在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他们先是青苔关突围,进入湖北北部山区休整半月,然后在太平桥围歼僧格林沁的巴扬阿部,离颚至河南邓州,聚歼僧军第二任前锋舒通额部。僧格林沁恼羞成怒,紧追不舍。恒龄、舒伦保等接连败阵。最后,僧军在山东曹州附近被围,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杀身死,朝野震动。清廷又派曾国藩追剿义军。曾国藩接受冒进追击的教训,改为加强河防,进行围困。1866年8月,各路义军在河南中牟会合,突破河防长墙,一举东去,使钦差大臣曾国藩如坐针毡,前功尽弃。义军长驱直下山东水套,又甩开敌军,重回河南。在许州,捻军分作东西两路,东路由遵王赖文光率领,往湖北;西路由梁王张宗禹带领,走西北太平军的路子,往陕甘联络回民义军。清廷撤换了曾国藩,改派李鸿章为钦差大臣,统率各军平捻。下卷分两头写。东捻主要同李鸿章和淮军为主的清军作战,西捻同以左宗棠和湘军为主的清军作战。东捻被李鸿章围于山东。李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加强海防,包围圈步步缩小。东捻一方面向西捻告急,一方面强行突破封锁,向南挺进,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西捻联络回族义军,希望攻入四川复国,终因汉回长期的世仇而失败,最后进入河南,又因军粮问题突入陕北。接到东捻告急书后,西捻力图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后不见东捻消息,便向山东突进,欲图与东捻会合,不幸重蹈东捻覆辙。除主线外,小说对副线的安排也颇具匠心。上卷较多表现了清军方面的各种矛盾,如满汉军之间、主力与民团之间、湘淮军之间的矛盾。下卷则将已设下伏笔的义军矛盾展开。此外,小说还安排了秀才李如秀与妓女郑玉莺等作为辅助线。生逢乱世,李如秀进阶无门,妻母双亡,潦倒于街头卖字作画,结识妓女郑玉莺,因郑玉莺酷似病死的妻子,遂与玉莺交好。在她的帮助下,他逃离虎口,被迫落草为寇,后又回到家乡,终于改变了对捻军的偏见。就在他准备加入捻军之时,捻军覆没。靠郑玉莺的帮助,他在郑玉莺的丈夫、义军叛徒郭正武处暂时栖身。后来了解到妻子不是病死,而是被郭正武霸占,不堪凌辱而死。郭因郑酷似李妻,遂又娶郑。李如秀悲愤交加,削发为僧。通过这条辅助线的映衬和织补,小说增强了反映当时历史生活的力度、深度和立体感,增加了社会民情风俗画面的层次和色彩。作者忠实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自由生发又无拔高痕迹,无论正反面人物都不脸谱化,而是本着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原则塑造,不妄加褒贬。作者不以理念切割历史史实,如农民起义的失败,不是力图写出其局限性,而是老老实实地写出军粮筹集问题。小说气势磅礴,慷慨悲壮,情节曲折动人,富于传奇色彩,文笔跌宕从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