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记·文房杂项篇·梅兰芳淌池砚的失落
梅兰芳淌池砚
有位收藏界的老前辈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弄明白的时候不买,是对的,没有弄明白的时候就卖,是错的。”这话无论对玩家还是商人都是大可借鉴的。我就有过“即买即卖、出手即悔”的经历。
10 年前,我在一家古玩店购得一方带有砚盒的老砚台。此砚端石所制,砚形为传统淌池砚,砚额比砚唇宽出少许,上雕夔龙纹,纹饰古雅。砚背雕石鼓文,为来楚生手书。砚侧之一面雕小篆“纪念胜利,赠梅畹华兄,来楚生刊”,另一面为线刻“天女散花”。砚盒为原配,红木,有退光漆。“畹华”即戏剧大师梅兰芳。从砚铭及砚的古旧程度上看,此砚当是画家来楚生赠给梅兰芳之物。
此砚一直珍藏在家,也未向任何高人出示,只是凭我的眼力,自以为这是一方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老砚台。忽然有一天,一位经营房地产的老板经朋友引荐,专程到我家欣赏我的藏品,打破了我的平静,也打破了我那方砚台的平静。
“老板爱画画,喜藏文房四宝,大家都是同好,你的东西可以匀他几件。”朋友的话说到这份儿,我便毫不犹豫地取出古砚、水盂、墨床、印盒等文房器物,其中也包括那方来楚生赠梅兰芳的淌池砚。老板对此砚尤其欣赏,出价也高出当年我购得此砚价格的数倍,我头脑一热,未加过多考虑,当即将此砚连同其他文房器具一并出让给他。
事情过后,心渐渐平静下来,细细思量,一股懊恼向我袭来。此砚本是我心爱之物,自己又不缺钱,干嘛非得出手呢?因留有此物照片,我又从砚的照片来进一步考察它的年代和渊源。砚为典型的明清形制,表面有包浆和墨锈。墨锈是砚石久受墨渍而形成的斑痕。明屠隆《考余事》中载:“砚边斑驳,墨迹久浸不浮者,名曰‘墨锈’,为古砚之征,最难得者,不可磨去。”而那原配的砚盒亦为古制。
此砚之砚铭及其背后的故事则尤其吸引人眼球。众所周知,梅兰芳在抗战时期举家迁沪,蓄须闭门,潜心书画,洁身自好,以示抗议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日本投降后,梅兰芳复出,他演戏的消息一经传出,人们无不为之振奋。而来楚生则精于书画篆印,抗战爆发曾在上海课徒鬻艺,与梅先生素有往还。1945年抗战胜利,梅51岁,来楚生41岁。来在这一年用一方旧砚镌以铭文,纪念胜利,赠予梅先生,完全符合历史背景和他们的生平经历。文字亦与来书相符。“砚贵有铭,身价倍增,砚铭虽短,字字千金”,此为藏砚者所共知。况且是两个名人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一方砚上,弥足珍贵。此砚上镌石鼓、小篆数体铭文,又与纹饰巧妙结合,同造型有机融汇,就更为难得了。
手里有好东西放不住,总想出手,这也是一些藏家经常犯的毛病。我个人更不例外。为此,我奉劝藏友,当你买到一件文玩器物,一定要将它看懂看明白,将其蕴藏的珍贵价值和增值潜力吃准吃透。一时弄不清也不要着急,暂且放一放,等一等。一味奉行“见利就走”的“准则”,轻率出手,将来总有后悔那一天。以现今行情,我当初卖给老板的价,恐怕连我那砚的一角也是拿不下来的。
梅兰芳淌池砚侧
梅兰芳淌池砚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