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菊》咏菊花诗鉴赏
李峤
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
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
靃靡寒潭侧, 丰茸晓岸隈。
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
一般咏花诗往往是从特定的时空中选定场景,或从某一角度摄取形象,以小见大,写局部显整体。而本诗却独具匠心地以“意识流”的构思方式,采用流线形结构,运用意象迭加的描画手段,以一首五律的短小篇幅,从诸多方面描绘了菊的完美形象。
诗人也许正面对着一丛盛开的菊花。但随着思想意识的流动,他的目光却穿越了空间,投向山野、河畔、潭侧、篱边,捕捉住秋菊那最动人的花姿,铺展出连幅的美丽画卷。
诗人先说深秋时候菊花开放了:“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这两句从菊的晚放写它别于百花的独特品质。初看,这未离咏菊常格,但细玩却大有差别。就菊的晚开,有的咏菊诗赞其冷香寒蕊,素心霜节,但,也有诗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还有诗说:“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诗意同中有异,大有别趣。李峤的这两句,却只点到而不深说,含而不吐,这使诗篇一开始就显出包蕴丰厚的特色,同下面开阖流转的结构和画幅组接似的表现手法相应。
颔联转出两幅画面。“荣舒洛媛浦”,描绘菊在洛水之滨舒荣盛开的图景,以特定画面展示菊的美丽姿容,可其内蕴又远不止此。它巧妙地融入曹植《洛神赋》的优美意境。洛水女神是美的精灵,寄托着作者和历代读者对美的无限倾慕与向往。而曹植在刻划这位云鬓修眉、丹唇皓齿的丽人时曾以“荣耀秋菊”赞美她姿容的艳丽姣好,以花比人。李峤在这里又以人拟花。但大家手笔,浑成无迹。初看这是一幅水滨秋菊的风景画:洛水弯弯,郊野连片,几丛菊花,枝叶鲜翠,清秀明丽,给秋色增添了无限光彩。接着,在我们凝神观照这水畔鲜菊的同时,很快会想到宓妃的形象。诗中不言“洛浦”,也不言“洛水滨”,而十分独特地说“洛媛浦”。一个“媛”字点开了境界,暗绘出洛神临波照影的动人情境,而这凌波仙子与岸边秋菊又正是交相辉映,互为写照。这样,诗的意象是迭加的,意境也因显隐多重而变得深遂、悠远,并有朦胧飘忽的韵致,令人涵咏不尽。“香泛野人杯”,以另一特定画面,写菊的隐逸之性。野人常指乡野之人,即农夫,此当指居于乡野的人。一些居士、隐者往往深爱秋菊,遍植于舍前篱下,暮秋,重阳,要饮酒赏菊。梅尧臣《十月三日相公花下小饮赋四题》中咏到:“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李诗此句,为我们勾划出林下、村野、茅舍、竹篱及绕舍傍篱的凌霜秋菊,菊前放怀酣饮的隐者居士。这些足足要一首诗来表现,而这里只用了七个字。诗人造语空灵神远,以虚求实,以疏求密,颇得象外之意,言外之旨。
颈联又绘出两幅素描:“靃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此二句,画意紧承第三句,描绘秋菊傲寒盛开的孤秀之姿,笔致传神,气韵生动。诗人先以“靃靡”、“丰茸”描绘菊花繁盛、茂密,随风摆拂的景象,给人以暖意,似乎正值百花盛开的春夏之际,然后,诗人在背景上加以点染:深秋,潭水清冽;霜晨,江水寒彻。这两幅画,景象清肃,秋容寒瘦,但菊却是凌霜而开,颇有生意,其高标劲节不言而自现。诗人平平落笔,不动声色,而诗意却浓得定要读者以自己的情思来调释,吐词含味,画意宛然,境界悠远,自有情韵。
尾联用典,诗意承第四句:“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咏菊联想到陶渊明十分自然,但诗人写得深隐,包孕极丰,拓深了诗境。《宋书 ·陶潜本传》:“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具酒于半道栗里要之。”又《续晋阳秋》:“陶元亮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渊明愤世嫉俗,为洁身守志而隐居躬耕。他于宅院多植菊花,以此陶情励志。同时,他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诗句,所以爱菊、咏菊最早,最出色的代表要算陶渊明了。正因为此,古人咏菊诗常说到陶渊明,如“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园”。(元好问《野菊花》)李峤在此没有议论、抒情,只述说史典,但它包含的内容却有事、有境、有情,篱下采菊,花前醉酒,都是极富诗情画意的,而征召不就,刺史遣人送酒,这极能突出人物性格并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又最好地照应了菊林下独秀的劲节。诗人以少写多,驭繁若简。结句“白衣来”前面加“无复”一词,又含有一种淡淡的却很绵长的情味。此处用典同咏菊交融得自然、神远。足见其锻词炼意的深厚功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