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选好书,做自己的知识管理专家
经常会有朋友在微博或者微信给我留言,问我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
通常情况下,哪怕手边有很多正在阅读并且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书籍我也不会立马推荐。我会先问他们一个问题,阅读书籍是准备做什么用,拓宽视野还是做某项垂直领域的研究?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需要做界定的问题。
关于读书,在很多人眼里绝对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是,在这样一个争分夺秒的时代,如果花时间在一本与你原计划方向相反的书籍上,虽然说没有直接的害处,但是它占据了你研读其他书籍的时间,这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拿写作来举例子,如果你的目标是想要系统学习写作的技能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那么推荐给你读的书籍除了各位名家的作品外,还应该有一些方法论总结的书籍,需要回答写作这门技艺是什么,你需要带着问题去研读。
如果你只是想阅读一些有意思的故事,看一些优美的文字怡情,那么一些想法独特的小说或者杂文作品是更好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我会先问那些让我推荐书籍的朋友诉求的原因。
但是,我曾经也遇到过这样一位朋友,他留言让我给他推荐一些我自己最近在看并觉得有些深度和可以拓宽思路的书籍。我就顺手推荐了几本正在研读的关于哲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籍。
然后对方很快回复我说,觉得这样的书籍很难读下去,有没有其他一些好读易读的书籍推荐。
我不禁想起梁文道曾说过,如果你一辈子只读你读得懂的书,那你其实没读过书。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阅读总是困难的。你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即使没有读懂,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
实际上,我在研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非常生涩难懂的书籍。那样的书籍需要你集中注意力并且有很强的背景知识,以及知识多方向迁移的能力,你才可能把它研读下去。很多时候,就算你研读下去,也不一定立刻就能搞明白里面的深刻含义。尤其是你不太熟悉和擅长的领域。
比如在阅读《时间简史》时,会明显觉得要比阅读剧本写作等方向的书籍难懂得多。阅读过程中你稍不注意,就会走神,会读不下去,甚至内心会抗拒,产生拖延,甚至会找借口去做别的事情,而不是继续和书上生涩的内容做斗争。
而下次再让你捧起这本书进行研读,要比第一次更加艰难。
记得有一次李笑来到我们公司做分享时,曾说过一句话,他说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读不懂的书他也能够看完。
这和你学习一门技能时,是去突破你欠缺的部分,还是重复你已经掌握了的部门,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暂且可以把那些你能够接受,好读易懂的文字认为是你知识体系的舒适区;而那些生涩难懂,在你熟悉的领域和范畴之外的,就是你知识体系的学习区。如果你只是待在舒适区里,而拒绝拓展和演练你的学习区,那么你只能让你的知识体系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无法得到拓展,如此你的知识体系会越来越小。
相反,如果你冲破知识体系的舒适区,不断地深入学习区,那么你的知识纵深得到拓展,视野得到开阔,在反复的训练之下,知识体系会不断得到扩展。
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每年都会许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新年愿望,比如每天都系领带、学习中文、只吃自己杀的动物,等等。
有一年他的愿望是:每两周读完一本书,每次都会在个人主页打卡。他选择书籍的主题集中在“不同文化、信仰、历史和科技”。
“书籍能让你完全探索一个话题,比当今多数媒体看得更深。”扎克伯格在他的Facebook主页上写道:“我希望能从每天的媒体阅读更多地转向读书。”
在这个注意力被社交媒体过度压榨和碎片化的时代,回归阅读将成为人们重整心灵秩序的第一步。但实际情况是,市面上有各种类型的书籍,也有很多自称是专家和学者的人跳出来进行推荐。面对众多选择,我们一次只能读一本,一周也只能阅读有限的书目,于是不免陷入了选择危机。
我的一个建议是,想办法找到知识体系和信息的源头,即如果想要学习某个技能、知识时从权威入手,从源头开始找起。一个很好的经验是,界定好了想要了解的领域后,可以借助互联网查询它所隶属领域的发展历史轨迹,找到知识发现的时间轨迹和重大事件的突出点。先有个系统的宏观认知,再从微观选择角度入手。
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危机的情形,应该从哪些渠道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呢?以下介绍五个途径。
1.主流书评人或者大型出版社官方媒体
亚马逊和豆瓣读书的推荐总体来说质量还算比较高,可以考虑选择时下热度较高的书籍进行研读。另外可以有选择性地关注一些大型出版社这样的官方媒体,定期有选择地做一定筛选。
2.知识大V、名人推荐
在微博和知乎上关注一些你感兴趣领域的名人和知识大V。通常情况下,这类人会时不时晒出一些他们正在学习和研读的一些好书,这也是选择书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比如我对心理学感兴趣,在知乎上关注了李松蔚等大V,经常会去看一些他的观点和推荐,从而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不少的知识性社区和论坛有系统推荐书单的习惯,它们会根据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向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作者和书籍。
比如在进行小说写作过程中,我曾找寻过短篇系列小说国内外经典著作书单,比如《米格尔街》《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麦克尤恩的作品等。
3.衍生性阅读
衍生性阅读其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界定,第一种是你在阅读一本书籍的过程中,找出作者在书中的推荐信息,包括注解、书最后部分的引用介绍;第二种是你在阅读书中作者引用的概念时,去查找这个概念的原出处,通过这种方式你会发现另一本书或者另一个很棒的作者。
简单点说,就是找到喜欢的作者,从他们的书籍中去发掘他们经常提及的人。而被提及的人,往往是作者认可、推崇并且受益过的。比如,从王小波那里我知道了卡尔维诺、奥威尔、马尔库塞、杜拉斯这些名字;从村上春树那里知道了普鲁斯特等。
作者往往很慷慨,会毫无保留地打开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并推荐值得研读的思想、书籍和内容给读者。
4.迁移阅读
同一领域的作者的思想往往是各有千秋的,所以你在研读一个领域的知识时,可以适当筛选这个领域最为出名的作者,然后以对比式的方式去阅读和思考他们的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5.人际传播等其他方式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会经常彼此推荐书籍,这也可以作为选择的途径和方式之一。但是对于这种方式,做一点额外补充和说明,选择的时候需要带着甄别的心态,建议可以在豆瓣、亚马逊等网站上查看介绍、书评等,再次判断之下决定是否要选择购买和阅读。
最后,要定期对自己获得的书籍类目做分类,筛选出每个领域或者类型中居前五位的作者与书籍。分门别类的管理不是刻意排序,而是为了后续在研读其他领域知识时更好地做知识扩展,以及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做更好地运用和引用,从而真正实现对自己知识体系的管理。
Evernote(见下图)就可以用来做这件事情。当然除了线上以外,你自己家里的书架管理也可以按照分类的方式进行布置。
林语堂说过,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