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效应:怎样塑造优秀的孩子
如果想要聪明、勤奋、智慧的孩子,那么父母要做的事情是:让自己相信,让孩子及身边的人都相信——“孩子很优秀”。父母期待养育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优秀的孩子,是父母一手调教出来的
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对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很多的期待。妈妈期待孩子健康又可爱,爸爸期望孩子勇敢有作为,爷爷奶奶渴望孩子懂事有礼貌。
心理学认为,一个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可以预期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一个3岁的孩子在其30岁的时候是什么样。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期待的实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找到一所小学,从名单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的姓名,组成一个新的“高天赋学生名单”。他告诉校长,经过专门的测试确认,“高天赋学生名单”上的学生具备很高的天赋,只是尚未在成绩上表现出来。
在学期末的考试中,“高天赋学生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果然较其他学生高出许多。他们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的关系也比以前变得融洽。
这个结果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好奇和关注。因为,“高天赋学生”仅仅是罗森塔尔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并没有进行所谓的任何专业测试。
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期待效应”。此效应由罗森塔尔提出,因此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期待效应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随机挑选的孩子为什么会在学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呢?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和分析发现,校长和老师相信心理学家“专业测试”的结果,认为“高天赋学生名单”上的学生确实具备很高的天赋,因此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期待。在平时的接触中,给学生传递了“你很棒”、“你比其他人优秀”的信念。
受到关注的学生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以及努力上进以迎合老师期待的心理,因而更主动、更努力地学习,也较以前更愿意配合老师。他们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学习成绩的进步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成为真正的“高天赋”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师的关注和信任塑造了“天才儿童”、“高天赋学生”。老师的关注激活了孩子内心那颗优秀的种子,并且在自我激励下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取得学业的成功。
8岁的小学生宫向霖在学校非常乖巧,聪明伶俐而又懂礼貌,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去年一天,向霖和小伙伴们去市图书馆借书。一个小伙伴不小心将本就不十分稳当的一列书架撞倒了,吓坏了大家,他们七手八脚地慌忙整理散落一地的图书。
巨大的声响惊动了管理员,管理员劈头盖脸地将他们训斥了一顿,并且报告校长他们行为粗鲁,不爱惜图书资源。校长未做调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了小向霖和他的好朋友。父母也不问青红皂白训斥他不懂事,就知道闯祸。
结果,小向霖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就像变了一个人,真的成了一个到处闯祸的粗鲁的孩子。
老师和家长对小向霖的态度粗暴,没有经过调查就想当然地主观认为他是故意破坏图书,扰乱图书馆的秩序。这件事情对小向霖的影响重大,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挫折。
在小向霖的潜意识里,自己一向懂礼貌、听话乖巧,但很少得到长辈们的夸奖,而偶尔犯的一次小错,却全盘否定了他的价值,使他的内心很不平衡,心理平衡和他所重视的价值体系一瞬间全都崩塌了。甚至,在小向霖看来,父母和老师对他的评价和期待都发生了变化。
经过这次挫折,小向霖认为爸妈不再对自己存有良好的期待,因此他也“破罐子破摔”,甚至在闯祸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快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小向霖变成了父母眼中的粗鲁孩子,经常被人找上门来告状。
对于任何人,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很不容易,而破坏这个好印象,则只需一瞬间、一点小事而已。
经过心理咨询师和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的指导,父母对小向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主动向他道歉认错,承认之前的不理智,显示出对孩子的愧疚,并且正式传达了对小向霖的美好期待。
终于,向霖又重新从乖巧中尝到“甜头”,更频繁地得到父母的夸奖和赞赏。这种夸奖和赞赏使他觉得父母真正关心和了解他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因此和父母的关系更融洽了,也更愿意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求自己的行为,又成为原来那个懂礼貌、聪慧的好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父母都对孩子有良好的期待,但更重要的是要巧妙地将这样的期待有效地传递给孩子,才能使孩子按照期待发展。“期待效应”告诉我们,父母可以调教出优秀的孩子,让一个普通的孩子变得聪明、智慧、勤奋。
采用同样的方法,妻子也可以调教出温柔体贴、顾家,同时有上进心的丈夫,妻子只需要经常告诉丈夫“你是好男人,很体贴,有上进心”就可以达到。
如果妻子想要丈夫坚毅、有魄力、勇敢,那么可以夸奖他有担当。假如丈夫确实已经很有担当,那么表现会更佳;假如丈夫感觉自己并不是非常能担当,则会自发地要求自己学会负责。久而久之,妻子就会惊喜地发现:丈夫真的变成了有责任心的优质大丈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