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苦中作乐,生活就甜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学会苦中作乐,生活就甜了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孩子一出生就是哭泣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将要面对很多的苦难。诚然,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恼。家人身体不健康、工作不顺利、失恋、失业、求职碰壁等,所有这些烦心事都让人头疼无比。遇到这些事情,我们可能会产生坏心情,可能会抱怨、生气等,但这些负面情绪都对事情的解决毫无益处。古希腊先哲埃比提德曾经说过:“骚扰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意识,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句话就是要告诉人们,坏情绪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还会为你带来很多莫名的苦恼。其实,生活本来就是苦的,如果我们学会苦中作乐,生活就甜了。

苦中作乐,就是要我们学会笑对生活,笑是一种简单而又愉快的运动,幽默产生的时刻,也正是人的情绪处于坦然开放的时刻。幽默和健康是分不开的,“心中常有喜乐,身体常保健康”。古罗马人相信笑应该是属于餐桌上的,因为笑能促进消化。学会了苦中作乐,你就窥见了通向身心健康的门径。

东晋初期,有个著名的北伐将领叫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通县(今河北涞水)人,此人性格豁达、仗义疏财、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喜读书。

后来,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深知不好好读书,就无法更好地报效国家。

于是,他开始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祖逖24岁时,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与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两人的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威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次,还是半夜时间,大家都在睡梦中,祖逖就好像听到了公鸡打鸣的声音,于是,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

刘琨迷迷糊糊地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的。”

祖逖说:“我不这样想,咱们以后干脆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同意了。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曾间断。

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万事万物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我们有快乐的内心,再大的苦也只是浮云掠过罢了。人生无绝对,想要人生变得广阔,就要多欢喜、多微笑,因为快乐才是人生不断向上的动力。

我们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以后所发生的事情都会渐渐在白纸上绘满轮廓:包括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遭遇、我们的挫折。乐观者会从中发现潜在的希望,描绘出亮丽的色彩;悲观者总是在生活中寻找缺陷和漏洞,所看到的都是满目暗淡。

在炎热的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拿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人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下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人却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像那半壶水一样,多个角度或者换个角度,你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多个角度看问题,我们要有推翻成见的勇气和别出心裁的智慧,即使在黑暗的峡谷,我们也会沿着光走出来,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两位年轻人到同一家公司求职,经理把第一位求职者叫到办公室,问道:“你觉得你原来的公司怎么样?”求职者脸上满是阴郁,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唉,那里糟透了,同事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我们部门的经理十分蛮横,总是欺压我们,整个公司死气沉沉的,生活在那里,我感到十分压抑,所以,我想换个理想的地方。”经理微笑着说:“我们这里恐怕不是你理想的乐土。”于是,那位满面愁容的年轻人走了出去。

第二个求职者被问了同样的问题,他却笑着回答:“我们那里挺好的,同事们待人很热情,互相帮助,经理也平易近人,关心我们,整个公司气氛十分融洽,我在那里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发挥我的特长,我还真不想离开那里。”经理笑吟吟地说:“恭喜你,你被录取了。”

莎士比亚说过:“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自己的损失而哀叹。他们会用情感去寻找办法来弥补自己的损失。”毛主席赠柳亚子诗曰:“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说对待困惑,眼睛要看得远,心要想得开,做到不疑、不愁、不怒,豁达乐观。这样才能烟消云散,天高地阔,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总的来说,真正的幸福,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抓住现在手心里的幸福。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比你更容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幸福的人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