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娜娜在家里看完了动画片,就搬起了一个小板凳。原来,她想玩玩具架子最上层的芭比娃娃,但是她够不着玩具最上层,所以她思来想去,只好搬来一个小板凳,想踩在板凳上够到玩具。因为是周末,所以爸爸正好在家。看到娜娜笨手笨脚的样子,爸爸赶紧把最上层的芭比娃娃拿了下来,这个时候,娜娜刚刚站上板凳,还没来得及抬起胳膊去够芭比娃娃呢。爸爸拿着芭比娃娃对娜娜说:“你是要玩芭比娃娃吗?给你!”没想到,爸爸好心帮忙却办了坏事,听了爸爸的话,娜娜伤心地哭起来:“我要自己拿芭比娃娃,你把芭比娃娃放回去!”
看到娜娜的反应,爸爸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你这个孩子才这么矮,怎么能够到最上层的芭比娃娃呢?我好心好意帮你,你反而生气!”听了爸爸的话,妈妈当即批评爸爸:“孩子已经想出了办法,端着小板凳想要够着芭比娃娃,你不让她尝试,剥夺了她尝试的机会,她当然会非常生气了。你这么做,还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呢!她原本以为自己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你却让她没有机会去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听完妈妈的话,爸爸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呆呆地站在原地。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出现安全问题,所以,每当觉察到孩子有什么需求而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获得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当即上去给孩子帮忙。殊不知,父母这种过度保护的行为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非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反而会给孩子一个非常残忍的暗示,仿佛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行!你做不到!这是对孩子的否定,也是对孩子的伤害。孩子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非常沮丧地哭闹,甚至会任性地拒绝父母的帮助,就像示例中的娜娜一样。娜娜之所以要求爸爸把玩具再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就是在拒绝爸爸的帮助。
6岁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喜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他们喜欢借助于各种工具拿到高处的玩具,他们喜欢在野外玩耍的时候采摘各种美丽的鲜花。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讲,重要的不是事情的结果,而是做事情的过程,因为只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他们才能探索外部的世界,也才能够认识和验证自身的力量,这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更加开心、快乐。
父母在给孩子关爱的时候,一定要斟酌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我们的关爱,如果我们的关爱变成了对孩子的横加干涉,那么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要知道,6岁的孩子已经正式走向独立,他们开始探索外部的世界,他们希望自己更少地依赖父母,能够做好更多的事情。当然,在渐渐脱离父母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遭受很多挫折和磨难,他们会感到有些信心不足,不过没关系,因为他们会继续探索,勇敢尝试,最终他们会在成功之后获得成就感,感到非常自信。
父母帮助孩子应该坚持几个原则。
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很多孩子都特别依赖父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求父母帮助他们达成目的。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更是要减少对他们的帮助,鼓励他们亲自去尝试和创造。有些孩子本身是非常要强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很多事情,所以不想得到父母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默默地在一旁看着孩子的举动,而无须过于着急地帮助孩子。
其次,父母保护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只要孩子所做的事情不是危险的,也不会引起无可挽回的后果。那么,父母与其为孩子防患于未然,还不如让孩子自己去撞南墙。父母说教多少句也赶不上孩子亲自去做一次,孩子只有亲身的实践才能够得到更多的经验,才能够得到深刻的教训。
再次,父母要为孩子明确做事情的原则和底线。很多孩子不知道做事情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那么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父母会支持他们去做的。例如,那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如果一件事情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那么就是可以去做的。很多事情没有发生,父母也就无法事无巨细地告诉孩子,所以父母尽管不能盲目地帮助孩子,也还是要时刻监管着孩子,这样一来就可以意识到自己应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从而帮助孩子明确行为的界限。
最后,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孩子在离开父母渐渐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危险的情况,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相信孩子在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得到父母放手的他们还能扩大活动的半径,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做很多的事情,从而验证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
总而言之,父母不可能始终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也不可能凡事都为孩子代劳。明智的父母会学着对孩子放手,会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勇敢地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会有更好的表现,哪怕孩子在此过程中受到了伤害也没关系,因为这是成长必然的经历。父母面对孩子的成长要摆正心态,也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创造生命的奇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