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不同的手腕,不同的眼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胡雪岩经商智慧八

奇:不同的手腕,不同的眼光

一个人如果能在面临危机之时,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观察一下自己的处境,必定能够想出许多出奇制胜的方法来脱离危险,而不是惊惶失措地固守一个据点,最后走向灭亡。

1.出奇才能制胜

胡雪岩智慧 在经商过程中,胡雪岩在制定自己的经商策略时,特别注重出奇制胜。他认为,招数只有出奇,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胡雪岩因为捐助王有龄被逐出信和钱庄后,曾有一段时间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只能靠典当勉强维持生计。到了最后,家中已经没有值钱的东西可以拿去典卖了。面对越来越困顿的生计,胡雪岩一家都在为此犯难。

一天,胡雪岩正在苦想生计来源的时候,突然一只猫从眼前闪过,他不由得灵机一动,原来家中还有这只猫可以变卖。在兴奋之余,胡雪岩赶紧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兰兰(胡雪岩的老婆)。兰兰听后并没有像胡雪岩显得那样激动,无精打采地说:“卖倒是可以,不过,一只猫能卖几个钱?”胡雪岩诡秘地笑了笑,对兰兰耳语了几句,兰兰边听边点头,嘴里还不停地说:“好办法,的确是个可以一试的好办法!”

第二天,胡雪岩外出,就在门口大声地告诫兰兰说:“你可要把我的猫看好了!这种猫在全城都找不到第二只。要是他被人偷走了,那就要了我的命!”

从此以后,胡雪岩每天都要在出门时候,如此这般地说上一遍,邻居们听多了,心里便生起了好奇,很想看一看这只猫到底长什么样子。可是,由于有胡雪岩的嘱托,兰兰看猫看得很紧,谁也没能看到那只猫。

有一天,那只猫突然挣脱了绳子,跑到门口。兰兰赶紧跑出来,把猫抱了回去。不过,那只猫还是被几个眼明手快的人看见了,这些看见的人无不啧啧称奇。原来那只猫全身上下都是红色。于是,胡雪岩家有只“奇”猫的消息就不胫而走,纷纷扬扬地传开了。

胡雪岩回到家后,一听见有人看见了他的猫,就狠狠地骂了兰兰一顿,兰兰则故意哭得呼天喊地,路人皆知。

不久,这个消息传到当地一个富绅的耳朵里,于是,这个富绅就派人以高价来买这只猫,可是胡雪岩坚决不肯卖。后来经不住再三请求,只允许富绅看一眼。看了之后,富绅更觉得这只猫是稀世珍宝,无论如何都想得到这只猫。最后,富绅终于花30万文钱买走了这只猫。

富绅得到这只猫后,感到格外高兴,准备把它调教好了献给皇上。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猫的颜色变得越来越淡,不到半个月,就完全变成一只普通的猫。富绅这才意识到上了胡雪岩的当,立即带上猫去找胡雪岩算账,哪知胡雪岩早就人去楼空,不知所踪。

作为商人,胡雪岩有唯利是图的一面,同时,在他经商的过程中又透着做人的道理,小到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龄杭州被困,胡雪岩孤身闯敌营去购粮,之后更再闯绝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长,而甘愿冒险为他借洋债;大到为了国家和民族,舍衣施药,广行善事,建义渡,与洋商斗法,救蚕农于危境……

细观胡雪岩与官场、商场及洋人的结识、交往过程,不难发现,他对官场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场中人给他的助力更大;他对商场中的人,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处处以“和”、“圆”为先;他在与洋人打交道时,则处处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为重。这些无不显示出他经商定要先做人的处事原则。

当然,胡雪岩商业帝国的最后倾颓,究其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清末,中国时局动荡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夺,再加上中国商界内部的不团结,致使胡雪岩在商道与人道结合过程中受到限制,纵使他再精于世故也无力对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围。

胡雪岩人生启示:

无论是为生活所迫高价卖猫,还是处理滞销库存,都足以看出胡雪岩思维之快捷,头脑之灵活。胡雪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在观念上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招式上能够不断地出奇制胜,因此也总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2.互相帮衬,事业腾达

胡雪岩智慧 胡雪岩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花花轿儿人抬人。”这本是杭州一带的俗语,却得到胡雪岩的格外重视,而且还运用得恰到好处。“花花轿儿人抬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相互帮衬、相互维护。有时候两个人相互帮衬不但可以促成好事一件,还可以双双赚取人情,最终落了个好事一件,情分两处。

中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国家,人文背景相对世俗化,想成就一番事业,少不得要借助众人拾柴之势,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是个包袱,不过出奇制胜,也可以成为一块成功之路的叩门砖。“相互帮衬”正是帮人帮己的诀窍。

作为商人,胡雪岩有唯利是图的一面,同时,在他经商的过程中又透着做人的道理,小到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龄杭州被困,胡雪岩孤身闯敌营去购粮,之后更再闯绝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长,而甘愿冒险为他借洋债;大到为了国家和民族,舍衣施药,广行善事,建义渡,与洋商斗法,救蚕农于危境……

细观胡雪岩与官场、商场及洋人的结识、交往过程,不难发现,他对官场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场中人给他的助力更大;他对商场中的人,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处处以“和”、“圆”为先;他在与洋人打交道时,则处处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为重。这些无不显示出他经商定要先做人的处事原则。

当然,胡雪岩商业帝国的最后倾颓,究其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清末,中国时局动荡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夺,再加上中国商界内部的不团结,致使胡雪岩在商道与人道结合过程中受到限制,纵使他再精于世故也无力对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围。

但让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岩即使濒临破产也没有为自己匿产私藏。胡雪岩虽然输了,但输得很大气、很洒脱,还输得很光明磊落。事实上,在当时胡雪岩完全有条件为自己私匿一些钱财。想想胡雪岩驰骋商场几十年,创下偌大一份家业,富可敌国,仅胡雪岩的23家典当行的资产就值200多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用说现银,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饰细软,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让他在生意倒闭之后维持相当阔绰的生活。在钱庄、丝行全部倒闭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场中的转圜斡旋,胡雪岩只是被革去二品顶戴,责成清理,并没有最后查抄家产,胡雪岩完全有条件转移财产,但他都没做,而是继续坚持他的为人之道——经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岩输了,但他的处世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机关头,胡雪岩自身难保的状况下,他仍然怀有宽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钱庄倒闭后自杀身亡,胡雪岩却认为实在“犯不着”——因为胡雪岩已经原谅了他的过失和不义。胡雪岩特别嘱咐古应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虽然宓本常商业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场,他的后事也应照料。胡雪岩即使身处绝境,依然为别人着想。夜访周少棠,他回来时身上感觉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为公款有典当行可以作抵,可慢慢还。只是清理资产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样才能偿还,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想到这一层,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由此看来,胡雪岩虽身为一个商人,可凡事却总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经商中透着他做人善良、不羁的一面。

胡雪岩作为一个旧时的商人,在他的经商历程中一直体现着经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则。他夏天施茶、施药,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还施棺材,办育婴堂,并非是因为所谓“为善最乐”,他只是认为发了财就应该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饭,例行公事,是应该做的事,也就无所谓乐与不乐了。

由此可见,胡雪岩在商道与人道的权衡中,始终坚持经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这一点上做得可谓是淋漓尽致,为自己在社会和商界中赢得了旺盛的人气和名气。

胡雪岩人生启示:

“人抬人”是做人的一个诀窍,也是现代商战中重要的经营策略。在商场中,并非总是“刀光剑影”,也有温情相待之时。彼此互相捧场,才能利益均沾,市场才能活起来。如果互相拆台,恐怕只会彼此垮台。诚然,这样做也达不到好事一件,情分两处的效果。

3.别出心裁“哄”市面

胡雪岩智慧 胡雪岩认为,生意要想做大,定要先把市面“哄”大。局限在现有的范围,终究不能成大事,市面“哄”得越大,生意越好做。但“哄”市面不仅仅是一般的敲锣打鼓,还需要花些心思,把场面“哄”得与众不同。

胡雪岩在为自己布置店堂格局时,就那个时代而言,所表现出的别出心裁可谓是无人可与之匹敌。既不拘一格,又为“哄”市面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胡庆余堂的店堂布局:“以方砖对角砌成的高干墙,势若重关;两扇兽头铜环大门,气度不凡;跨进门,是曲折朱漆回廊,栏杆外栽有名花异卉,廊壁悬有红木板联,刻有名家书法,一看内容却是丸散膏丹药名及其药性,变俗为雅,令人驻足细赏;再进去,才显出个石库雕花墙门,颇有藏舟于壑之妙。再进去,是个两厢护卫、中堂宏敞的花厅,雕栏画栋,金碧辉煌,才见它分明是个店堂,红木柜台,分裂左右,两柜之间,仍放有红木几椅,上面悬有重瓣花形大吊灯。至此,那些前来买药的客人无不驻足翘首观望,对所售之药,当然也就另眼相待。”

作为商人,胡雪岩有唯利是图的一面,同时,在他经商的过程中又透着做人的道理,小到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龄杭州被困,胡雪岩孤身闯敌营去购粮,之后更再闯绝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长,而甘愿冒险为他借洋债;大到为了国家和民族,舍衣施药,广行善事,建义渡,与洋商斗法,救蚕农于危境……

细观胡雪岩与官场、商场及洋人的结识、交往过程,不难发现,他对官场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场中人给他的助力更大;他对商场中的人,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处处以“和”、“圆”为先;他在与洋人打交道时,则处处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为重。这些无不显示出他经商定要先做人的处事原则。

当然,胡雪岩商业帝国的最后倾颓,究其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清末,中国时局动荡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夺,再加上中国商界内部的不团结,致使胡雪岩在商道与人道结合过程中受到限制,纵使他再精于世故也无力对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围。

但让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岩即使濒临破产也没有为自己匿产私藏。胡雪岩虽然输了,但输得很大气、很洒脱,还输得很光明磊落。事实上,在当时胡雪岩完全有条件为自己私匿一些钱财。想想胡雪岩驰骋商场几十年,创下偌大一份家业,富可敌国,仅胡雪岩的23家典当行的资产就值200多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用说现银,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饰细软,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让他在生意倒闭之后维持相当阔绰的生活。在钱庄、丝行全部倒闭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场中的转圜斡旋,胡雪岩只是被革去二品顶戴,责成清理,并没有最后查抄家产,胡雪岩完全有条件转移财产,但他都没做,而是继续坚持他的为人之道——经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岩输了,但他的处世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机关头,胡雪岩自身难保的状况下,他仍然怀有宽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钱庄倒闭后自杀身亡,胡雪岩却认为实在“犯不着”——因为胡雪岩已经原谅了他的过失和不义。胡雪岩特别嘱咐古应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虽然宓本常商业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场,他的后事也应照料。胡雪岩即使身处绝境,依然为别人着想。夜访周少棠,他回来时身上感觉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为公款有典当行可以作抵,可慢慢还。只是清理资产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样才能偿还,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想到这一层,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由此看来,胡雪岩虽身为一个商人,可凡事却总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经商中透着他做人善良、不羁的一面。

胡雪岩作为一个旧时的商人,在他的经商历程中一直体现着经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则。他夏天施茶、施药,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还施棺材,办育婴堂,并非是因为所谓“为善最乐”,他只是认为发了财就应该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饭,例行公事,是应该做的事,也就无所谓乐与不乐了。

由此可见,胡雪岩在商道与人道的权衡中,始终坚持经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这一点上做得可谓是淋漓尽致,为自己在社会和商界中赢得了旺盛的人气和名气。作为商人,胡雪岩有唯利是图的一面,同时,在他经商的过程中又透着做人的道理,小到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龄杭州被困,胡雪岩孤身闯敌营去购粮,之后更再闯绝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长,而甘愿冒险为他借洋债;大到为了国家和民族,舍衣施药,广行善事,建义渡,与洋商斗法,救蚕农于危境……

细观胡雪岩与官场、商场及洋人的结识、交往过程,不难发现,他对官场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场中人给他的助力更大;他对商场中的人,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处处以“和”、“圆”为先;他在与洋人打交道时,则处处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为重。这些无不显示出他经商定要先做人的处事原则。

当然,胡雪岩商业帝国的最后倾颓,究其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清末,中国时局动荡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夺,再加上中国商界内部的不团结,致使胡雪岩在商道与人道结合过程中受到限制,纵使他再精于世故也无力对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围。

但让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岩即使濒临破产也没有为自己匿产私藏。胡雪岩虽然输了,但输得很大气、很洒脱,还输得很光明磊落。事实上,在当时胡雪岩完全有条件为自己私匿一些钱财。想想胡雪岩驰骋商场几十年,创下偌大一份家业,富可敌国,仅胡雪岩的23家典当行的资产就值200多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用说现银,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饰细软,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让他在生意倒闭之后维持相当阔绰的生活。在钱庄、丝行全部倒闭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场中的转圜斡旋,胡雪岩只是被革去二品顶戴,责成清理,并没有最后查抄家产,胡雪岩完全有条件转移财产,但他都没做,而是继续坚持他的为人之道——经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岩输了,但他的处世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机关头,胡雪岩自身难保的状况下,他仍然怀有宽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钱庄倒闭后自杀身亡,胡雪岩却认为实在“犯不着”——因为胡雪岩已经原谅了他的过失和不义。胡雪岩特别嘱咐古应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虽然宓本常商业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场,他的后事也应照料。胡雪岩即使身处绝境,依然为别人着想。夜访周少棠,他回来时身上感觉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为公款有典当行可以作抵,可慢慢还。只是清理资产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样才能偿还,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想到这一层,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由此看来,胡雪岩虽身为一个商人,可凡事却总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经商中透着他做人善良、不羁的一面。

胡雪岩作为一个旧时的商人,在他的经商历程中一直体现着经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则。他夏天施茶、施药,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还施棺材,办育婴堂,并非是因为所谓“为善最乐”,他只是认为发了财就应该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饭,例行公事,是应该做的事,也就无所谓乐与不乐了。

由此可见,胡雪岩在商道与人道的权衡中,始终坚持经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这一点上做得可谓是淋漓尽致,为自己在社会和商界中赢得了旺盛的人气和名气。作为商人,胡雪岩有唯利是图的一面,同时,在他经商的过程中又透着做人的道理,小到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龄杭州被困,胡雪岩孤身闯敌营去购粮,之后更再闯绝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长,而甘愿冒险为他借洋债;大到为了国家和民族,舍衣施药,广行善事,建义渡,与洋商斗法,救蚕农于危境……

细观胡雪岩与官场、商场及洋人的结识、交往过程,不难发现,他对官场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场中人给他的助力更大;他对商场中的人,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处处以“和”、“圆”为先;他在与洋人打交道时,则处处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为重。这些无不显示出他经商定要先做人的处事原则。

当然,胡雪岩商业帝国的最后倾颓,究其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清末,中国时局动荡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夺,再加上中国商界内部的不团结,致使胡雪岩在商道与人道结合过程中受到限制,纵使他再精于世故也无力对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围。

但让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岩即使濒临破产也没有为自己匿产私藏。胡雪岩虽然输了,但输得很大气、很洒脱,还输得很光明磊落。事实上,在当时胡雪岩完全有条件为自己私匿一些钱财。想想胡雪岩驰骋商场几十年,创下偌大一份家业,富可敌国,仅胡雪岩的23家典当行的资产就值200多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用说现银,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饰细软,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让他在生意倒闭之后维持相当阔绰的生活。在钱庄、丝行全部倒闭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场中的转圜斡旋,胡雪岩只是被革去二品顶戴,责成清理,并没有最后查抄家产,胡雪岩完全有条件转移财产,但他都没做,而是继续坚持他的为人之道——经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岩输了,但他的处世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机关头,胡雪岩自身难保的状况下,他仍然怀有宽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钱庄倒闭后自杀身亡,胡雪岩却认为实在“犯不着”——因为胡雪岩已经原谅了他的过失和不义。胡雪岩特别嘱咐古应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虽然宓本常商业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场,他的后事也应照料。胡雪岩即使身处绝境,依然为别人着想。夜访周少棠,他回来时身上感觉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为公款有典当行可以作抵,可慢慢还。只是清理资产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样才能偿还,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想到这一层,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由此看来,胡雪岩虽身为一个商人,可凡事却总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经商中透着他做人善良、不羁的一面。

胡雪岩作为一个旧时的商人,在他的经商历程中一直体现着经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则。他夏天施茶、施药,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还施棺材,办育婴堂,并非是因为所谓“为善最乐”,他只是认为发了财就应该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饭,例行公事,是应该做的事,也就无所谓乐与不乐了。

由此可见,胡雪岩在商道与人道的权衡中,始终坚持经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这一点上做得可谓是淋漓尽致,为自己在社会和商界中赢得了旺盛的人气和名气。

胡雪岩人生启示:

胡雪岩别出心裁做市面的手法和技巧,即使在今天也值得许多商家借鉴和研究。胡雪岩这几个别出心裁、打造声势的招术,真正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手腕和气魄。说到底,做市面也就是为自己“做”名气,因此最忌讳的也就是落了千篇一律的俗套。如果市面做得没有气魄,没有个性,不能别出心裁,只是在表面文章上下功夫,效果自然会差很多。

4.行出于众,人必非之

胡雪岩智慧 在胡雪岩用人的观念中,始终认为:“不遭人妒是庸才。”平庸之人不会对周围人的利益构成威胁,因而他是不会引起旁人嫉妒的。

“行出于众,人必非之”,胡雪岩之所以对这句话感同身受,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胡雪岩从学徒做起,因办事利练,快速擢升,其锋芒之锐,当即引起了同事们的不安与嫉恨。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在老板面前诋毁胡雪岩,说他如何办事无能,又如何欺上瞒下,总而言之,咬定胡雪岩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

这些谣言传到老板那里,老板也算是个久经世故的商人,他知道什么叫“行出于众,人必非之”的道理,对这些谣言也不大计较,只是左耳进,右耳出。

但“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胡雪岩擅自做主,把收回来的倒账借给王有龄,因为这件事惹得老板又气又恨。胡雪岩破了行业的大忌,按规矩肯定是要被赶出信和的,毫无情面可讲,可老板想到胡雪岩是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陷入了取舍两难的境地,总是于心不忍。

钱庄里的伙计不肯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总是不依不饶。他们平素就十分嫉恨胡雪岩,可胡雪岩办事又总是圆滑有佳,从未出现任何纰漏,所以一直苦无机会施以报复。如今,他们总算抓到了机会,岂有轻易放过的道理。有他们成天在老板面前搬弄是非,说胡雪岩如何目中无人,无法无天,这次不把他赶出钱庄,说不定会留下后患,要是别的伙计也竞相效仿,钱庄的制度就如同形同虚设一般,没有规矩又怎会成方圆,这样下去,钱庄早晚是要关门的。老板一听,知道胡雪岩犯了众怒,自己即便有心留他下来,只怕他以后的日子也难过。于是狠下心来,把胡雪岩赶出了“信和”。

胡雪岩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当然会被众人非之。

王有龄在湖州府上时,统辖的一个县城发生了民变,乱民杀了县官,攻占了县城,自立旗帜,称“无敌大王”。消息传到湖州,王有龄大为恼火,召集幕僚,征询办法,手下幕僚们大部分都支持剿灭叛匪。这也正合王有龄的意思。

只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个人叫司马松,是王有龄手下的一个幕士。司马松向王有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眼下这些官兵长时间疏于训练,根本不懂得拼杀之事,可是乱军的风头正劲,不与他们正面交锋才是上上策。否则,一旦官兵失败,可能还会触动别处民众揭竿而起,加以响应。况且,民乱事出有因,当以“抚”字为上,既可安抚民生,也可平定民乱。

司马松这个人平素少言寡语,又贪小便宜,衣着服饰乱七八糟,同僚们对他很是看不起。王有龄也有些烦他,只因为他是另外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才没把他辞掉。本来平日在他人眼里,司马松便是一个不可造之才,无足轻重,今日见他未出兵便先言败,很是气恼,不予理睬,派了个营官带领一千人马去镇压乱军。

事态的发展正如司马松所料,一千名官兵在途中中了对方的埋伏,非死即伤,损失惨重,别处的饥民见官兵如此不堪一击,也纷纷起来响应,大有秦时的陈胜、吴广之势,一发而不可收。

王有龄闻此消息,大惊失色,立即召集众幕僚商讨下一步对策,那些官僚幕士们说来说去,都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这时,王有龄才想起司马松说的话来,想再听一下他的想法,却发现人已经不见了,细打听,才知道他已经告假养病在家,请都不来。

胡雪岩听完王有龄的叙述后,认定司马松就是平乱所需的英才。他解释,司马松面相端正,属善良忠直之辈,眉间英气凝聚,有传世之才,行动愚钝,大智若愚,不表于色,心计必定极深沉。他平时少言寡语,不善辞令,但那日献计用抚不用剿,确实为计深远,非一般人所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素藏而不露,到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大展才智,才是中用之人,其所以隐忍不发,不愿为王氏效命,是因为王有龄以寻常眼光对之,未发现这一人才而已。

事实上,司马松命中多难,他是个遗腹子,还未出生,父亲就死了,全凭母亲一人把他辛辛苦苦养大,后来又帮他娶妻。谁知他老母一病不起,过了几年,妻子留下几个儿女,跟他人私奔了。这下,司马松顿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既要照顾老母,又要照顾孩子,欠债不计其数。有位朋友见他可怜,便通过种种关系把他介绍到王有龄的衙门,一直不受重视,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这一次他给王有龄出计献策,王有龄刚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使他大为恼怒。

胡雪岩了解这一切之后,特地登门拜访,为司马松还清旧债,驱去债主。临走又留下500两银票,以备司马松日常开支。

归后,胡雪岩见到王有龄,将司马松之困窘备说详细,又劝王夫人以养婢女与司马松为续弦。

这一切令司马松感激涕零,翌日前来拜谢,胡雪岩便把王有龄的意思告诉他,司马松一听,也不多说,主动要求去与乱民谈叛。

司马松果然厉害,舌战乱民,很快就瓦解了乱民的斗志,乱民各自散去。王有龄闻讯大喜,奏明朝廷,朝廷念司马松有功,令他在民变的县城就任县令。司马松在任上,治理有方,很快就把人心平定,生产发展上去,一时间政通人和。

此时王有龄才意识到:“司马松素日在同僚中备遭非议,原来果真是奇才!”

胡雪岩不以人非而非,独具慧眼。因此,他在选人的时候,并不限于别人对某一人才的评价,却对那些在别人口中颇遭非议的人物格外留意,因为他知道,成就大业之英才,往往是不见容于人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雪岩识别人才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看出他不拘世俗、较一般人有更为宽阔的眼光。

胡雪岩人生启示: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一个人如果才识过人,必将令他人相形见绌,倍显平庸,况且,这种才识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严重造成他人心理的不平衡,这样难免不引起别人的愤恨。

5.以义制不仁

胡雪岩智慧 胡雪岩对诸葛亮“七擒孟获”有很深的领悟。在他看来,那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他曾经对庞二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后请他走人,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火烧藤甲兵’不足为奇,要烧得他服帖,死心塌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不是这么说法,庞二哥你的事,为你得罪人,我也认了。不过这样做法要有用才行。”一句话提醒了庞二,如果真的叫胡雪岩去查账,一来费时太长,胡雪岩不一定有那种功夫,待真的问题查出来,又白白耽误这么多时间,这样的账一般来说一年半载不能完事;二来朱福年一旦知道了消息,就会越加促使他去舞弊使坏。想了半天,二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条妙计,即让胡雪岩以参股的方式作庞二丝业上的老板之一,作为“礼尚往来”,庞二也作了胡雪岩丝业上的老板之一。这样,胡雪岩作为庞二产业中的老板之一,去查旧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当胡雪岩真正与朱福年接触时,发现此人并非什么老奸巨猾,最起码在他的眼中朱福年还“稚嫩”得很,同时也看出此人是个可用之才,心中萌生要重新用他的想法,尽管他很清楚朱福年曾犯过哪些错,但并没有当众去说破。如果以后还要用他,就必须点他一点,让他知道一下自己的厉害,否则当真以为他做的事情没人晓得。于是,胡雪岩查账时并不是仔仔细细翻账本,而是随手悠闲地翻翻,实际上着重记住了几日的情况,以他这种钱庄老手的眼光,有什么问题、使了什么手法一目了然。朱福年心情紧张,一颗心悬到喉咙口,胡雪岩没有即刻说破它,他就真的以为胡雪岩没有发现什么。于是胡雪岩终于忍不住沉下了脸,发问道:“这半个月之中,你不妨自己检点一下,如果还有疏忽的地方,想法子自己弥补。我将来也不过只看几笔账。”接着,胡雪岩清清楚楚地说了几个日子,这是从同兴送来的福记的收支清单中挑出来的,都是有疑问的日子。

朱福年心惊不已,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却不明白胡雪岩何以了如指掌,莫非他在恒记埋伏了眼线?照此看来,此人莫测高深,真要步步小心才是,他的疑惧流露在脸上,胡雪岩就索性开诚布公地说出了一席话,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福年兄,你我相交的日子还浅,恐怕你还不知道我的为人,我的宗旨一向是有饭大家吃,不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所以,我决不肯轻易敲碎人家的饭碗,不过做生意跟打仗一样,总要齐心协力、人人肯拼命,才会成功,过去的都不用说了,以后看你自己,你只要肯尽心尽力,不管心血花在明处还是暗处,说句我自负的话,我一定看得到,也一定不会抹杀你的功劳,在你们二少爷面前帮你说话。或者,你倒看得起我,将来愿意跟我一起打天下,只要你们二少爷肯放你,我欢迎之至。”

这番话,听得朱福年激动不已:“胡先生,胡先生,你说了这样的金玉良言,我朱某再不肯尽心尽力,就不是人了!”

朱福年果然急着去和洋人谈丝价,要求恢复原议,而且表示立即就要去,对胡雪岩毕恭毕敬,显然对胡雪岩服帖了。要知此人平日里总是自视清高,加以东家庞二“弹硬”,所以平日总在有意无意间流露“架子大”的味道。此刻一反常态,才是真正的内心表现。

胡雪岩依靠朱福年做中介,力拉洋商,终于如愿以偿,按原价卖掉所有积存的生丝,大大赚了它一笔,真是“黄天不负有心人”。这个朱福年以后还成为胡雪岩做典当生意的得意助手。

胡雪岩人生启示:

胡雪岩这种以义制不仁的手法,的确活络、高明,而且效果居奇。俗话道:人怕破脸,树怕剥皮。当属下由于利欲熏心,做了一些损公肥私的事情,被老板揭穿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他自然会心存感激,但终归造成隔阂而无法继续相处。他本人是怕老板不再信任,满怀愧意侍奉老板,做事必不能放开手脚。而老板则总想着避开对方的痛处与他相处,心里不免留着疙瘩。如此一来,自然无法再做下去。从这个角度看,既然还当他是个人才,同时还有不能请他走人了事的原因,那还不如为他留个面子,同时让他心存感激,于己于人,都大有益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