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你自己的“下次”是哪次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行动:你自己的“下次”是哪次

文/L先生

制订计划的重要性无须赘言,但是,我相信下面这些情况,你应该遇到过。设置好了最后期限,却总是等到前一天才开始动手;整理了一堆待办事项,却每天都看着它们在“过期”里面发呆;明明告诉自己,今天有一堆事情要做,到了晚上,却发现这一天什么都没干;终于开始干活了,却管不住自己的手,过一会儿就打开了知乎、微博、朋友圈……类似这样的问题,许多人都会遇到。经常会有人感慨:要是我的执行力能有规划能力的一半,早就把想做的事情都做成了。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优秀的人才:90后的创业者、奥赛获奖者、年轻的企业高管、当红的创作者……其实,他们未必比你我聪明,也未必比你我勤奋,更多时候,他们只是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强,以至于在同样的时间内,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是别人的2~3倍,并且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这并不是他们的专利,只要掌握一些思维模式,建立良好的习惯,你同样可以做到。

01

分解,再分解——你真的明白你要做什么吗

很多时候,我们的计划执行效率低,其实是一开始就出了问题——我们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并不真的明白自己想得到什么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制订的计划“每天健身一小时”和“每天用一小时,无氧运动四组,每组五分钟,再慢跑半小时”相比,明显后者更具体。你还可以列出每一组无氧运动的类型,如俯卧撑、深蹲……每一组应该做到多少下,等等。

简而言之,计划要分解到基本步骤,达到“看到计划,不用动脑就能立刻执行”,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当你开始执行的时候,如果还要费劲去思考每组做多少下的问题,执行效率怎么可能高?如果还要登录网站或手机APP,临时去找做多少下效果最好——等你开始健身,估计已经消耗了不止30分钟。

不只是浪费时间,许多时候,正是这些无谓的操作步骤和思考过程,大大地降低了我们执行计划的动力。

简单来说,“思考”和“行动”,对大脑来说是两套截然不同的工作。当我们准备行动时,我们的大脑会为行动做好准备;这时,如果让“思考”横插一脚,就相当于被迫脱离了“行动”状态,重新回到“思考”状态,然后再调整回来。显然,这会大大影响我们的专注度。


好的计划应该是这样的:在规划阶段,做好详尽而细致的安排;执行时,无论处于什么情况,都可以立刻着手操作,无须再进行任何思考。这样才能确保每次执行的高效。


我们总是很容易感到焦虑。其实,焦虑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源于对预期的不确定,而自己又没有办法可以减少这种不确定,这才导致了焦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总是容易走神,担心自己做不好,无缘无故出错,走弯路,拖延太多时间,诸如此类。这些都是焦虑的体现。如果放任这些念头不管,它们就会对整个执行过程造成干扰。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规划的时候,把一切都准备好。这样,等到执行时,就可以直接行动,不需要再进行思考、分析、安排,也就大大减少了让自己产生焦虑和杂念的机会,变得更加专注。

所以,下一次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可以这样检测一下:你的计划够不够明确?具体到每一个详细步骤了吗?每一次执行可以重复,还是要重新设置?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怎么做?把这些都考虑好,做出详细的描述,写下来,或者牢牢记在脑子里。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可行性的计划。

02

触手可及——离你的目标再近一些

有时候,对于一些重复性的任务,我们都很难坚持下去。很多人的想法,是利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坚持执行。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但往往效果不佳。因为会伴随着产生厌烦和抵抗情绪,最终的结果就是将你对这件事情的兴趣消磨殆尽。

更好的方式,是顺应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你产生意愿时,可以毫无阻力,立刻着手去行动。


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会有动力和阻力。我们实现它的意愿越强,动力就越大;需要的操作步骤、付出的时间精力越多,阻力就越大。当阻力超过动力,我们就很容易裹足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去完成,也多半会降低执行的效率和意义。

然而,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兴趣并不会一成不变。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心情好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有干劲;心情不好的时候,平时热衷的活动也会提不起精神。

所以,尽最大可能减少阻力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以期当我们的状态位于高点时,可以用最短的路径进入状态。

简单来说,当你做好计划之后,想一想,按照计划操作时,需要经过怎样的步骤,需要用到什么材料?这其中,有哪些步骤可以提前准备好,哪些材料可以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尽量在规划时就把这部分工作搞定。这样一来,当你准备行动的时候,你随手就可以拿到需要的东西,立刻开工,杜绝一切不必要的拖延和低效。


很多时候,阻止我们去行动的因素其实并不是目标有多困难、多烦琐,而是你没有做好准备而已。人往往会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件事情需要的步骤越多,我们愿意去行动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即使每一步可能都非常简单。

比如,如果你突然想去跑步,但跑鞋、运动服、腰包都在衣柜里,你需要打开衣柜,从旧衣服里把它们翻出来,是不是就感觉没那么有动力了?如果它们就挂在门口的衣架上,吸引着你的视线,结果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

寻找灵感的时候,我一般会这样:按home键指纹解锁——长按dock栏的笔记APP——新建笔记——输入,这一套流程下来不会超过五秒钟。任何时候脑海中产生了一闪念的火花,我都会立刻把它们记下来,过后再慢慢整理。如果我稍微迟缓一下,拖半分钟、一分钟,很可能就会懒得把它们捕捉下来了。

如果你喜欢读书,你就应该把书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抓起一本来看;如果你想锻炼写作,就找一个运行最流畅的软件,放在电脑或者手机桌面最显眼的位置。不要小看这几秒钟,很多时候,正是这不起眼的几秒钟,就可以让“下次吧”这么简单的念头乘虚而入;而反复的“下次”积累起来,就是质的区别。

所以,简化一切操作步骤,让自己可以第一时间、下意识地进行行动,是培养良好习惯最核心的方法。

03

问自己一个问题,再试着解决它

“问题导向”是我在工作中,经常向团队伙伴普及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实,不仅仅在工作中,在日常计划的执行上,同样十分有用。

如果你的计划是学习一个新领域,但却不知道从何入手,那么,给自己设立一个问题,再试着想办法搞懂它,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你计划在三个月内初步弄懂西方艺术史,但是你对此一无所知,怎么入手呢?如果从最基本的通史和概论翻起,也许很容易就会失去兴趣,难以坚持下去。这个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设定几个问题:如何正确地鉴赏一幅画?印象派的历史、风格、特点和地位是什么?什么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

以兴趣为原则,提出问题之后,再去请教别人,搜索资料,进行对比阅读,提炼观点,最后归纳整理,试着给出一个自己的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你势必会碰到许多不理解的名词和术语,尽力去把它们弄懂。由于有一个问题作为引导,而这个问题又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你的兴趣会被一直调动着,也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攻克这些疑难。

当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你会发现,你通过弄懂这个问题,实际上揭开了整个西方艺术史的一部分——尽管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足够使你打下根基了。

无论学习什么领域,这个方法都是适用的。

同样,在工作和能力提升上,你也可以不断地向自己发问:这样的流程规范吗?这样的操作高效吗?这样的解决方案合理吗?有没有更好的可能性?这样的结论全面吗?有没有反例,有没有特殊例子?……

这个做法的原理,其实本质上跟前两步是一样的:就是将抽象、宽泛的计划,变得具体、明确,可以落地。并且,不是用意志力去强迫自己执行,而是利用好奇心和自己的内在驱动力,推动自己向目标前进。这样一来,执行效率和续航能力都会得到极大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心气太高。不用着急,慢慢来,循序渐进。一旦制订好了计划,就不要轻易地去变动它。

采用问题导向的思路,根据问题来组织目标,制订规划,你会发现,原本觉得难以入手的计划,突然就变得简单友好了许多。

04

先设立一个小目标,然后完成它

不可否认,人就是贪图享乐的生物。所以,不要抱着用意志力去攻克障碍的想法,这对人的要求太高;并且,也不是一种能够持久的做法。

更好的方式是利用我们自己的大脑机制,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对“执行计划”这件事情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地去执行。

不要太在意外界的影响,重要的,是直问自己的内心: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对工作产生兴趣,并且乐在其中的动力并不是工资,工资只是一个“保健因素”:它可以使我们不讨厌工作,但没法使我们热爱工作。真正使我们对工作产生热情的是成就感。

成就感就是你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完成一个目标之后的愉悦感。它的要素有两个:一是需要付出一定的艰辛和努力,二是付出努力之后会得到预期的成果。成就感会让你强化自己的存在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成就感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激励方式。

如果你的目标过大,计划过于长远,那么很容易令人产生畏惧和抗拒,因为会有一种“再怎么做也望不到头”的不确定感,从而产生焦虑。这个时候,你可以试着把计划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目标之间环环相扣、彼此递进,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就激活下一个小目标,继续攻克它。

这样一来,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都是对自己的一个正反馈。它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从而使我们充满动力和热情。


学过编程的朋友都知道,任何一个编程的教程,都不会机械地向你灌输代码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实际案例:这周完成一个简单的小程序,下周加上一个功能,下下周实现更复杂的功能,下下下周再把UI加以完善……直至程序全部实现,这些知识也就牢牢地烙印在了你的记忆里。

这就是利用“成就感”和“目标”的机制,不断地催发我们对执行计划的兴趣和热情。每一个新功能的实现,既是一个小目标的完成,又让我们获得了充盈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想进一步探索的渴望。

这些小目标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把每个小目标设定在自己适应的水平上;2.目标的难度,应该是稍稍高于你的正常能力;3.目标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最好是依次递进的,前一个小目标是后一个小目标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难度稍稍提升一点。

05

内在驱动力: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情吗

其实,说了这么多,都只是一些方法。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你自己对计划的态度:这真的是你完全接受、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事情吗?

如果你完成这些计划,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或者是为了工作需要,而你自己并不十分认同,那么,效果很可能并不太令人满意。因为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最有效的内在驱动力都是你自己的渴望。只有你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你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

所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此为基础设定目标、制订计划,并且在其中找到长远的意义,这才是提高执行力最好的方法。

不要太在意外界的影响,重要的,是直问自己的内心: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