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和机敏——周亚夫和李世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耿介和机敏

——周亚夫和李世勣

周亚夫是西汉名将,后来官居丞相;李世勣是唐朝名将,后来也官居宰相。两人的人生步履有些相似,结局却迥然不同。

周亚夫的父亲是厚重少文却又在诛除诸吕重安汉室中立了大功的绛侯、太尉、丞相周勃,父子二人同列《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勃死后,长子周胜之继承爵位。周胜之获罪被杀后,汉文帝因怀念周勃的功劳,而将周勃的另一个儿子素有贤名的河内太守周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于世。汉文帝后元六年,北方匈奴大举入侵。朝廷“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太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文帝忧心军事,遂亲自前去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出入送迎”。当车驾来到了细柳军营前时,只见细柳军营前军士皆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严阵以待,不让进入。先驱见状大惊,高呼道:“天子且至!”军门都尉回答说:“军门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文帝亲至,“又不得入”。文帝让使者持节诏将军周亚夫说:“天子前来劳军。”周亚夫这才传令开壁门。壁门士又告诉文帝的侍卫说:“将军有令,军中不得驱驰。”于是,文帝“乃按辔徐行”。天子行至中营时,周亚夫全身甲胄,双手作揖,说道:“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文帝听后为之动容。命人向周亚夫道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走出军门后,随行的群臣为之震惊,文帝感触良深,由衷地称赞道:“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细柳营劳军令汉文帝刘恒对周亚夫印象极佳,很快便迁升周亚夫为中尉,汉文帝在临死前还嘱咐太子刘启:“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刘启继位,是为景帝。周亚夫随即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周亚夫迁为太尉,率军参加平定吴楚叛乱之役。孝景五年,周亚夫做了丞相,“景帝甚重之”。

在丞相任上,生性耿介的周亚夫与景帝刘启发生了矛盾。景帝因故要废掉太子栗,周亚夫反对,君臣之间多次发生争执,最后不仅废掉了太子,而且景帝与周亚夫之间也产生了隔阂,“上由此疏之”。随后,周亚夫又为封外戚为侯一事忤逆了景帝的心意。起初,窦太后要景帝封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不太情愿,一再拖延。后来窦太后催促景帝速办,景帝便与丞相周亚夫商量。生性耿介的周亚夫以汉高帝刘邦当年有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为依据,坚决不同意。于是,“上默然而沮”(《汉书·张陈王周传》)。

尽管发生了上述分歧,一直在考虑自己身后事的汉景帝还是想让周亚夫辅佐新君,却又不大放心,便想观察考验周亚夫一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景帝在宫中召周亚夫赐食。席间给周亚夫上了一大块肉,却没有将肉切开,也不置箸。看着这块大肉,又不见食用的箸。周亚夫心里很是不快,便到景帝的主席上取箸食肉。景帝见状,看着周亚夫说道:“赐君食而不设箸,乃是我的意思,于君有不足乎?”周亚夫听后,连忙免冠叩首,表示感谢。景帝让他起来。周亚夫站起来后转身就出去了。景帝目视着周亚夫情绪激动的背影,感慨万端地说道:“此鞅鞅者非少主臣也!”

景帝此番宴请周亚夫,真实用意是对他再进行一次试探,看他在自己身后能否忠心辅佐新君。但周亚夫身为丞相,不仅没有意识到景帝如此安排的深意所在,反而冲动起来,从景帝的主席上取箸就食,又含愤离去。于是,景帝刘启立刻得出结论:“此鞅鞅者非少主臣也!”主子下了这样的断语,意味着周亚夫好运到头,噩运即将降临。过了不久,周亚夫的儿子为乃父购买陪葬用的工官尚方五百具甲楯。“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具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事情闹大以后,吏簿奉命记录周亚夫的说辞。周亚夫一怒之下,拒不回答。吏簿禀报皇帝后,景帝气得大骂吏簿无用,改派廷尉前去责问。廷尉问周亚夫:“你买这么多甲楯何用,难道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道:“我所买的乃是陪葬用的器具,怎么能说成是想造反呢?”廷尉信口说道:“您纵然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周亚夫被捕之初,本欲自杀,因夫人力劝改了主意。入狱后,廷尉严刑审讯,周亚夫坚不认罪,“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早在周亚夫担任河内太守的时候,曾经请相士许负为他相面。许负观察之后断言,周亚夫“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当时周亚夫不以为然,一笑置之。周亚夫含冤而死以后,人们方才想到预言家许负说得很准确。于是,术士早已预测了周亚夫命运的传言便不胫而走。其实,周亚夫真正的死因并不是什么冥冥中早已注定的天意,而是因为他太过耿介,不肯变通,不注意处理君臣关系,令主子放心不下。汉景帝刘启因不放心让周亚夫辅佐新君,才转而寻找借口将其除之而后快,乃是周亚夫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所在。

李世勣,本姓徐,名世勣。曹州离狐人。隋末徙居于滑州之卫南。后来改为李姓,又名李勣,与他和唐朝李渊、李世民的因缘有关。

隋大业末年,盗贼蜂起,年方十七的徐世勣不甘寂寞,投奔到盗首翟让手下,随后又和王伯当一起劝说翟让归顺大盗首李密。在隋炀帝命王世充征讨李密时,徐世勣贡献奇计,令李密在洛水大败王世充,由是被李密封为东海郡公。而后李密归顺了隋王朝,被隋末帝杨侗封为太尉、魏国公,率部讨伐宇文化及,徐世勣辅佐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唐武德二年,王世充与李密兵戎相见,李密兵败后又归顺了唐高祖李渊。李密降唐的消息传来后,徐世勣下令“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一并呈送李密,由李密献给唐朝。此事使唐高祖李渊大为感动,认为“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于是下诏授徐世勣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寻加右武侯大将军,改曹国公,赐姓李氏。从此,徐世勣改称李世勣。李世民继位后,为避太宗之讳,李世勣又去掉名字中的“世”字而改称李勣。

生性反复无常的李密降唐以后,尽管享受着丰厚的待遇,但依旧再度叛变,旋为唐军所诛杀。事后,高祖李渊考虑到李世勣曾经是李密的部下,便派人向李世勣通报了李密谋反被诛的前后经过。李世勣念及旧情,上表高祖李渊,请求准许他为李密收尸入葬。李渊下诏允其所请。李世勣为李密收尸入葬办理后事的举动,在朝野内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人们一致称赞李世勣重情重义,人品贵重。

此后,在征讨王世充、窦建德、辅公袥及抗击突厥人等多次战事中,李世勣都建立了大功,被倚为国之干城。唐武德八年,突厥入犯并州,高祖李渊命李世勣为行军总管,抗击突厥军队于太谷,大败突厥之军。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任命李世勣为并州都督,赐实封九百户,从此,李世勣在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李世民曾经有感而发地对侍臣们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贞观十五年,李世勣突患重病,医生验方云,须用胡须烧成灰做药引,方可治愈。唐太宗听说后,当即把自己的胡须剪下来,送去为其和药。李世民对李世勣的器重关爱,于此可见一斑。

在唐初众多勋臣中,李世民因为认为李世勣可以托付大事,想让他在其身后发挥更大的作用,便有意出了几道难题对他进行考验。

太宗李世民晚年深为太子人选问题苦恼。几经废立之后,终于在贞观十七年下定决心,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而暗中锁定李世勣为皇太子的辅臣人选。李世民下令转李世勣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对李世勣说道:“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此后,李世民又在一次宴会上对李世勣说道:“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李世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李世勣心中感动,很快喝得大醉,唐太宗便脱下身上的御服盖在李世勣身上。(《旧唐书·李勣列传》)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勣转为太常卿,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复除太子詹事。”二十三年,太宗寝疾。临终前夕,李世民又对李世勣进行了一次考验,将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李世民对太子李治交代说:

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新唐书·李勣列传》所述与《旧唐书》略同。《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所载则较为详细:

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为叠州都督;世受诏,不至家而去。

久经仕宦的李世勣没有闹情绪,没有计较官职大小,愉快地服从了李世民的命令,故而顺利地通过了李世民的最后考试,而没有为自己招来杀身大祸。高宗李治即位的当月,便遵循乃父的嘱托,召回李世勣,拜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尚书左仆射。”“四年,册拜司空。”一如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设计,李世勣被高宗李治再度提拔重用,成了高宗时代举足轻重的辅政大臣。有关李世勣辅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方面的建树,于此略而不论。《新唐书·李勣列传》在介绍李世勣谢幕时说道:

总章二年,卒,年八十六。帝曰:“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今亡,当无赢赀。有司其厚赗恤之。”因泣下。举哀光顺门,七日不视朝。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贞武。给秘器,陪葬昭陵。起冢象阴、铁、乌德鞬山,以旌功烈。葬日,帝与皇太子幸未央古城,哭送,百官送古城西北。

李世勣的寿终正寝生荣死哀,和周亚夫的享年不永死于非命,无形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不同的结局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抉择密不可分。设若由李世勣代替周亚夫接受汉景帝的赐食,由周亚夫代替李世勣面对唐太宗的临终之命,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呢?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完全可以换位思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