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智者胜》是什么意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狭路相逢智者胜

狭路相逢亦可退

退有时恰恰利于进

两虎相斗,两败俱伤

“狭路相逢勇者胜!”

许多在官场中“惯看春月秋风”的人,总以抢道、占道甚至搞垮对手,把别人赶出此道为目的。很早以来,官场中就流行着一句话,“前面干的不如后面看的,后面看的不如在后面捣乱的”。为何?道理很简单,那在“前面”干的,因一门心思在干,就无暇顾及四面八方;因置身“在里面”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考虑问题不周密,出错也就难免。一见出错,那在“后面”看的,立即“站出来”指手画脚,胡乱点评一番,保证“一语中的”;一有破绽,那在“后面”捣乱的,马上“跟上去”,踹一脚,使个绊子,那前面干的,不“立时三刻”倒下去才怪。所以,大凡在官场中,抢道占道的很多,让道的很少。

但问题有无相反的一面,即以“让道”取胜的呢?也许少,但肯定也是有的。

让道是民族传统中的一种美德。也许是因为抢道的残酷,也许是因为一些抢道取胜者想过安定日子,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民族就开始树立“让道”的典范供人们效仿。其最早者,当推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从那时起,这样的例子就屡见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唐高祖让位于唐太宗,周世宗之子让位于赵匡胤,等等。这些例子中,有的让得真诚,有的让得虚假;有的出于主动,有的出于被迫。由于“导演”们各自的水平高低参差不齐,有的把假的演得像真的一样,而有的真的倒反像了假的。因此,留下许多历史疑案,让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争吵不休,多赚了不少著书立说的机会和稿费。这些史事尽管有真有假,说是就是,说不是就是不是,但毕竟是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凡在历史上获取到“让贤”名声的人,多为当时和后世称道、追捧。当代名将粟裕“三让司令”的故事,在民众中就一直传为佳话。

为别人让道有助于整个事业的发展。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个人在世上活,在官场上混,其紧要点之一,就是不要任何时候都自视“老子天下第一”。自己弱,不说了,有“自知之明”足矣。自己强,“强中自有强中手”,“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古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无论哪个地方,哪个领域,能“各领风骚”几天?再深点想,自己纵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那能来与之抢道、挤道的人又会“差劲”到哪里去。君有“金刚钻”,别人说不定怀揣“杀手锏”。为别人让了道,很多时候可能会为整个社会、团体事业的发展创造出大好的良机。美利坚合众国创始人华盛顿坚辞总统,使“不得超过两届”的规矩固定下来,实为美国人民的福音;英国二战英雄丘吉尔当听说百姓不再投自己的票而另选他人担任内阁总理时,感叹地说出了一句名言:一个敢于抛弃英雄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成熟的民族。这不失为英吉利民族的骄傲。

为别人让道也能为自己拓宽道路。许多会开车的人都知道,当一段路堵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如果谁都赌气不让,最后吃亏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南来北往的车辆群。如果有一两个“高风亮节”的司机暂时避开大道,退到田边地头,除了对大家有利外,最终还是会惠及自己。也许这里耽误了点时间,怕什么呢?倘到达目标是短途,无所谓了,“平稳”跑到终点。倘前面的路还很漫长,在后面路途上“加加油”,兴许还赶得上。把这个道理用在官场,许多问题其实完全是一目了然。某官场小说中有一个一伙人“升官”的情节,说某地动了一个县太爷,那排在后面的大大小小的官员,有的由“副”升“正”,有的由“正”升“副”(更高一级之“副”),直至惠及到某副村官亦因此“转正”,全县一大群官吏,均了“升迁”之愿,个个“皆大欢喜”。故事可能“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但其中蕴含之道理则是“实打实”的。

以上诸项,不说句句在理,但至少可发人深省。可这世上,不知为什么偏就有些人,硬是看不开,非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一切往前冲。倘做这类人,成功了,倒也罢,失败了呢,有时后悔还真的来不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