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大师陈鹤琴
作者简介
夏依达·阿布都拉: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共党员。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六次专业一等奖学金、两次专业二等奖学金,曾获得两次“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第二课堂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称号,曾在校讲课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全国英语杯演讲比赛”中获得吉林师大赛区三等奖,曾是“吉林师范大学学习精英报告团”成员。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
曾经有那么一些人,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发展教育当中,他们伟大的思想和他们留在教育界中的足迹,始终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20世纪初,中国还是拥有几千年专制传统和80%文盲的国家。千百年来,儿童一直被看作视听的附属品,得不到尊重和平等。在这个急需改变的时代,一位教育家写了这样一段话:“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无论贫富,无论智愚,一律享受相等的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奉献了一切,奋斗了一生。他就是中国学前教育大师——陈鹤琴。
陈鹤琴,浙江人,中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将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当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道路。前后近七十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开拓性的实验、实践和工作,创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他留下大量的教育论著,这些论著成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宝库。
1914年陈鹤琴赴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教育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是当时顶级的教育学院,执教的有杜威、克伯屈等著名的教育学家,但影响并改变陈鹤琴一生的却是一位叫布克·华盛顿的黑人。布克是一位黑奴,他历经艰辛也要创办黑人学校,为让更多的黑人孩子可以上学,改变命运。布克的坚韧打动了这位来自贫弱民族的留学生,陈鹤琴深刻意识到教育可以改变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他说:“我们自命为优秀分子,曾受过高等教育,应如何奋发惕厉,为国努力呢?”
回国后,当时29岁的陈鹤琴,做了一件中国教育史上了不起的大事、虽然这件事非常琐碎、细微。“这个小孩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9分生的,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连续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地哭了”,这是陈鹤琴在儿子出生时记录的,从儿子陈一鸣出生的那天起,他都将孩子每天的细微变化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来。这样的记录持续了808天,描绘出中国婴幼儿的成长轨迹。儿子的一哭,一笑,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成了科学研究的材料。著名的808天的观察和记录,奠定了中国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第一块基石。
陈鹤琴有了对儿童心理研究的基础,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他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指出:“父母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做父母的不可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小孩;小孩在睡觉之前应当有着适当的娱乐;不要在成人面前责骂小孩……”陈鹤琴一共列出了101条原则,通俗易懂而又深藏智慧。所列的每一条原则,对今天的中国父母仍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在后来的80年当中,这本薄薄的小书再版了十多次,可谓是陈鹤琴在中国幼儿家庭教育的沙漠中播撒的金灿灿的种子。
但当时,中国的幼教事业还是一片荒原。幼稚园大都是外国教会办的,老师是外国人,唱的是外国歌,孩子们耳目所接触的全是西洋的一套,即使是中国人自己办的幼儿园,沿用的还是外国的方法。孩子们在幼稚园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幼稚监狱”这四个字是陈鹤琴对当时封闭式儿童教育痛心疾首地批判,对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幼稚园奋力地呐喊!1924年秋天,陈鹤琴在自己家中办了一所实验幼儿园,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南京鼓楼幼稚园。鼓楼幼稚园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不受旧时教育制度的束缚和干扰,提倡应经常带儿童出去参观,亲近自然;强调游戏是儿童重要的工作,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很多人记得,当年的鼓楼幼稚园里总有一盏灯光亮到深夜,那是陈鹤琴在给孩子们制造玩具。当年的鼓楼幼稚园里仍然珍藏着陈鹤琴亲手设计的玩具,每一件玩具都富有童趣,凝聚着这位大教育家对儿童的情感。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无数的难民涌入了上海的租界,还有无数个孩子失去了家人。那些失去家人的孩子连难民所也进不了,只能流浪街头。陈鹤琴面对这些孩子时,内心忧愤,发起组织了儿童保育会。他关爱孩子、救助孩子也救助当时的爱国人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口,他不可避免地上了日本特务的暗杀名单。陈鹤琴为躲过特务的暗杀而开始走上流亡之路,他来到江西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当年的江西,连年战乱,老百姓生活贫苦,疾病流行,教育水平落后,陈鹤琴就在这片荒地上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院。在那战乱的年代,他温暖着背井离乡的学生。尽管生活贫苦,尽管颠沛流离,但战乱中的求学仍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学生,在中国大地上,追随着老校长的足迹,播撒着儿童未来教育的科学种子。
有些人把名字刻在木板上,但他未必不朽;有些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但他未必流芳百世。陈鹤琴这个名字,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始终铭刻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上,这才是长存。
陈鹤琴虽早已离开人世,但他留下了一个伟大教育者的形象典范,始终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作为今天的师范生,作为明天的教师,我们应该追随先辈们的足迹,以一颗赤子之心,传递教育,传递爱!
今天作为师范生的我们一起谈教育,已经向未来迈出了一小步。我深信,未来的我们也会像大教育家一般,承担起发展教育这神圣的使命,让教育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教师点评:李雪艳
中国传统的教育智慧,在教育家陈鹤琴教育理念和实践中,体现出独特的风格。我们吸收外国教育的成果,借鉴儿童教育的经验,但是,中国本土的“明德至善”的智慧教育,回归真心本性的教育,才是彻底的文化教育。本文以时间顺序讲述了陈鹤琴大师的一生,从受到布克影响,到回国后自己研究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到最后对儿童教育的一番成就。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讲述陈鹤琴的贡献,突出作者对陈鹤琴大师敬佩的感情,不因国乱放弃事业。整篇文章富有逻辑性,由上而下,给读者豁然开朗的感觉。话语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以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来讲述陈鹤琴的一生。文章的结尾与自身相联系,结合实际,表达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与决心,展现了作者伟大的志愿,并呼吁大家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充满正能量。
教师简介:李雪艳,博士,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