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个村庄,有一年闹了旱灾。有个农夫一家三口断粮已经有三天了,儿子饿得快要晕倒。农夫和妻子只好求神拜佛,希望老天赐给自己的孩子一口饭吃。
有位菩萨听到了他们的哀求,现身说:“我愿意实现你们三个愿望,现在你们说说吧。”农夫的妻子连忙说:“我的儿子快要饿死了,请给他一碗饭吧!”菩萨立刻变出一碗饭。
农夫却大发脾气,对妻子说:“你怎么这么笨!竟然只要一碗饭!你这么蠢,应该让菩萨把你变成一只猪!”话音刚落,妻子就变成了一头猪。
农夫大惊,连忙对菩萨说:“菩萨,求求您,我不能没有妻子,请你把她变回来吧。”转眼间,菩萨将猪变成了人,接着就消失了。儿子吃到一碗饭,却没有吃饱,仍然饿得直哭。
面对困难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抱怨,抱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发泄方法。抱怨的人甚至会说:“物不平则鸣,抱怨几句有什么关系?”如果仅仅是几句抱怨,当然没有多大关系,就怕抱怨成了习惯,从此只知道抱怨。遇到什么事都抱怨,到最后演变成没事也要抱怨,整天抱怨个没完,这样的抱怨会直接导致一个人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一事无成。就像故事中的农夫,一看就知道平日也没少抱怨妻子,大好机会面前还是忍不住抱怨,以致耽误了正事。
当一个人总是抱怨,他就不再认为抱怨是一种毛病,他会认为这仅仅是个人的一种习惯,无伤大雅,但被他抱怨的人却难免产生怨气,大家同时做事,别人都没抱怨,怎么就你一个抱怨呢?所以,对于总是抱怨的人,要么远离一点,要么同化,和他一起抱怨。如果人们都忙着抱怨,自然无心做事,可见有个喜欢抱怨的人在,那个团体的气氛就不会友好上进。
抱怨如果真能解决问题倒还无妨,但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人沉浸在沮丧的情绪里不能自拔,怨天尤人。抱怨的人会抱怨外界环境不好、身边的人不好、自己的运气不好,就是不会问问这样不理想的结果之所以出现,自己究竟有什么问题。也不会问问事已至此,埋怨有什么用?做什么才能真正对未来有好处?
在古代,两个和尚住在偏远的地方。一天,穷和尚对富有的和尚说:“我听说南海是一个好地方,我想去看一看,你觉得怎么样?”
富有的和尚说:“南海的确是个好地方,我也一直想去,为此,我一直在准备盘缠,设计路线,至今还没成行。请问,你准备了什么?”
“我什么也不用准备,只需要一个装水的瓶子、一个化缘的饭钵。”穷和尚说。
“你真是异想天开!”富有的和尚说。
没想到一年后,穷和尚真的从南海回来,给富有的和尚讲了很多旅途中的事,富和尚羡慕不已。看来,最重要的并不是完美的计划,而是积极的行动。
富有的和尚自身条件不错,他把自己不能旅行的原因归结为他还没有准备好,相信他心里难免抱怨一次旅行要费这么大的周章。穷和尚什么也不想而是直接行动,遇到困难就地解决,很快完成了旅行。由此可见,积极行动是排除万难的法宝,只有行动才能把复杂变为简单。
抱怨的人目光比较狭窄,他们只盯着自己,不会想到世界上的人其实和他们一样,也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遇到很多不平事。抱怨的人固然有苦衷,但其他人也未必是幸运者,有些人甚至比他们还要困难。只有那些不抱怨只行动的人,才能克服困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不抱怨,就是选择勇于面对。
如果把目光放大,就会发现与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人比起来,自己的困难不算什么;如果把目光放远,就会发现与未来的成就相比,眼前的困难不算什么。生命有限,时间有限,很多机遇会在你抱怨的时候偷偷溜走,有时间抱怨,不如马上应对困难,制订计划,开始行动。面对困难,我们需要的是勇敢的行动,而不是沮丧的抱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