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儿上学堂
养了六年多的儿子终于要上学了。虽然所有的孩子养到这个年龄都要上学,我仍然为我的儿子要上学而激动。开学前的一个黄昏,我独自一人站在那面写满一年级新生名单的黑板前,寻找他的名字。当一眼看到那三个熟悉的字时,我感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细细地看着他的名字,又看他周围的那些名字,兴奋地想到,不久以后,那些可爱而陌生的名字就会被儿子叽叽喳喳地挂在嘴上了。
早早地就开始给儿子准备书包,一个不大的小太阳书包。另外还有十分讲究的藏有许多暗道机关的文具盒,然后是铅笔、橡皮、本子。算起来我已有二十多年没有和这些东西打交道了,这一重逢才知它们已身价倍增。但也没什么可说的,反正刚发了工资,买。
终于到了报到的一天,我给儿子穿戴一新,背上书包去学校。听说凡是新生进校都少不了要交各种费,便也将钱包装得满满的。找到了儿子的教室,才发现里面落满灰尘。难怪老师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各位家长一起搞一下卫生。当然“各位家长”立即挽起袖子干。打扫完教室,老师又说,请各位家长把自己孩子的姓名性别出身年月父母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等写好交上来。“各位家长”又赶快遵命写好交上去。最后老师才让各位家长交费。
按国家教委的规定,小学生的学费是九元。加上书费、电费、班费、体检费还有保险费一共是七十多块。因为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所以各位家长丝毫不觉得为难,争先恐后地涌向老师交款。
但我一直惴惴不安。因为我已听说新生进校还要交纳三百元建校基金,准确地说是学校向学生借,六年后再还。可一直没听这位老师提起,就暗想是不是该校不借了?回来后赶紧打电话问一位孩子也在该校的朋友,她说,肯定要借的,你等着吧。我便诚惶诚恐,继续把三百元大洋揣在身上。
第二天是家长会,我想老师肯定有很多指示,就虔诚地带上了纸和笔,自然还有三百大洋。到了时间,四十多名家长就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有那么一两位不知何故来晚了,立即受到老师婉转的批评。老师还说,哪位家长能帮助我们复印一下课程表?等会儿上来跟我说一下。复印四十八份,希望各位家长给学生们做个榜样,多关心集体。我想,这下咱们又多个单位多个领导了。
老师挺有风度,也挺庄重,打扮得体。各位家长都流露出满意的神色。老师用非常温和的语气,给我们讲了孩子上学后“各位家长”所要做的事情,比如每天要给孩子削四支铅笔(不要用转笔刀削)、生病不能到校要请假、新书发下来要给孩子包书包等等。还有不要陪孩子写作业、不要围在教室外面看老师上课等。
关于不要在教室外观看上课这一点,我觉得比较难。我是很想看看孩子上第一节课是什么样子的。当然,我也很想知道老师第一节课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听说有的老师第一节课时孩子说的是: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小学生了,不要再想玩儿的事了。要玩儿就等退休以后吧。这太严峻了,真怕孩子承受不了。
老师讲的时候,各位家长都认真地作笔记。有个别的家长竟然没有带笔,我为他们感到遗憾。人家有的学校给家长讲这些问题是要收费的,称之为“培训”,每位二十块呢。怎么身在福中不知福?
接下来老师开始讲更实质性的问题。比如放学后的代管班问题。四点四十放学,老师可以帮你管到六点,一学期收费六十元。各位家长在心里迅速一算,一学期五个月平均每月十多块。不算贵,该交的。老师又说,学校还办了各类艺、体兴趣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每班四十元。各位家长又在心里一盘算,这也不能省,不然别的孩子都有“兴趣”,你的孩子没有怎么行?至少得有一种兴趣吧,所以这四十块不能省。
班主任老师讲完之后,数学老师讲。数学老师一上来就说,希望家长们现在交五块四角钱买数学学习用具,如数数用的小棍以及几何用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再交九角钱买一本口算书,各位家长又纷纷掏钱。虽然自己的孩子数数早已不再用小棍,各种几何形状也早已认得,但还得买。不然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请同学们拿出小棍子来,你的孩子拿不出,那怎么行?
交完数学老师的钱,语文老师又说,刚才校长讲了,希望各位家长们能参加省广播电台举办的家长培训学校学习。那上面专门要讲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听了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这一学习是免费的,只收教材费,四块八角钱。
各位家长想,既然是校长的“希望”还是不要辜负的好,交吧。但老师又接着说,省妇联办了一张报纸,叫《家庭教育报》,办得很不错,欢迎家长们订阅,一年订费八块四角钱。
欢迎你订,你不订吗?
这样一来,所备的三百大洋已所剩无几。尽管如此,我仍惦记着“借钱”的事,不明白老师为何还不提?还有,听说每个学生还要做校服,冬夏各一套,怎么也没见提?难道是要给各位家长一个喘息之机吗?
这样想来,学校还是很体谅各位家长的。
开学典礼归来,儿子胸前挂着据说是高年级学生送来的小红花,还有校徽,很是自豪。我问他开学典礼做什么?他说:我们新生都排队站在操场上,当新闻联播前面的那个音乐响起的时候,国旗就升起来了。
噢,上学多好。我在心里对儿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妈妈就心甘情愿地等待着那只三百元的“靴子”或者其它别的什么“靴子”随时掉下来。
1992年9月5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