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催越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催促只能打乱孩子的节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越催越没办法集中注意力

——催促只能打乱孩子的节奏

作为父母,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有着很大的期待,但是在很多方面未免表现得太过焦躁,无论是在面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其它事情,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太拖拉,总是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一些父母认为催促孩子能让孩子有紧迫感,但殊不知,孩子的注意力正是在不断地催促中被打破了。

孩子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并不算好,当他专心做一件事时,他就只能做一件事,如果你不停地催促,他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打乱了。如此一来,原本在做的事情没做完,注意力又没法立刻转移到新的事情上。

所以,我们不要经常制造“紧张气氛”,别总是催他,要让他在一种安心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将一件事踏实做好,才能保证他的注意力更持久一些。

然而,我们经常在很多家庭中听到妈妈们这样的催促声:“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有人打趣地说,在中国,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事实上,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在我们孩子牙牙学语和刚学走路时,我们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那么,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在某科技馆里,四岁的小月在某运动装置面前不停地把玩,爱不释手……但是,走在前面的妈妈不耐烦地回头,然后对小月说:“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还没等小月回答,妈妈已经拉起小月,径直往前走了……

这样的场景,想必很多父母都不陌生,我们大人生活和工作效率和节奏都快,所以希望我们的儿女也能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我们要明白的是,无论是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我们与孩子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说,父母要想让孩子在人际关系敏感期发展好,就要让他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插手。直到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我们再介入,但也不是直接帮助,而是协助他,让他自己去处理。

1.正确看待孩子的磨蹭

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尊重,让他一步一步来。就像一棵小树长成大树,需要蓄积自己的力量。父母不要着急,磨蹭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等他自己迟到一次,认识到严重性,自己也就抓紧了。孩子的磨蹭是逐渐接受社会的过程,父母不要着急,正确看待他的磨蹭。

2.静静等待,不要代替

一位妈妈在谈到自己的女儿时说:“我女儿两岁半,每次吃饭总是十分笨拙,慢慢腾腾地。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慢慢等她吃,所以我一着急下,就会忍不住拿起往女儿嘴里塞,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其实,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每次看到女儿把饭菜吃到嘴里,我才能安心。”

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步调,父母只需静静地等待,不代替他,让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父母有时候也很委屈:“我催你,我也很忙的好不,你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需要催吗?”什么是小孩,这不就是小孩吗?小孩很难达到成年人速度,而父母也不要妄图用成年人的思维要求小孩。父母不都是从孩子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么,为人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拔苗助长,让他自己慢慢长。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都在努力地和时间赛跑,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尝试和孩子一起慢下来生活,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更要有些耐心,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完成,正如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