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其作品在我国古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其代表作《兰亭序》,更被誉为“法贴之冠”,如今诸多书法名家仍悉心研讨。
王羲之为官期间,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很受百姓爱戴。不仅如此,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以严厉著称,经常教导孩子们要谦虚、勤奋、节俭、宽容,这样才能兄友弟恭、居家和睦。
有一次,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一起到奉化一带游玩。晚上,两位好友就住在一个小客栈里,饮酒聊天。当两个人正聊得欢畅时,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吵架。原来是两兄弟为了争夺财产,互相打了起来,彼此都受了重伤。后来有人报官,兄弟俩都被官府抓走了。
这件事让王羲之很是震动,他面色沉重地对好友说:“这两个是亲兄弟,打架却如此残忍,不知道我们的后辈以后会怎么样啊!”
回家之后,王羲之就把孩子们都叫到跟前,将自己目睹的这件事详细地讲给孩子们听。随后,他又命人拿来纸笔,工工整整地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敦厚谦让。
孩子们都围在王羲之周围,不知父亲写这四个字的深刻用意,纷纷要求解释。王羲之语重心长地说:“敦厚者,庄重朴实也;谦让者,厚人薄己也。为人处世,以德为本,人和为贵,遇事应退让三分。兄弟之间,本同血肉,情如手足,要和外睦内,敦厚谦让,才能光前裕后。若如彼等逆畜,则人所不齿,遗臭万年。切记,切记!”
他还让孩子们把“敦厚谦让”四个字拿去临摹,要求孩子们每人每日临一字,每个字写五遍,并将这四个字牢牢地记在心中。
<<<家教家风感悟
王羲之教育子女可谓用心良苦!他将从外面看到的真实事情告诉给孩子们,目的就是为了警示他们做人做事要敦厚谦让,并亲笔写下“敦厚谦让”四个大字,让孩子们临摹,以使孩子们能将此训牢记心中。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礼待、谦让、分享等品质,虽然我们现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但引导孩子养成这些品德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1.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以引导
小孩子并非天生就自私自利,但也不是天生就慷慨谦让。要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大度、分享,养成敦厚谦让的品行,主要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给以引导。
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后,鼓励孩子来给全家人分配,家里大人孩子都分得一份,并鼓励孩子将好的、大的分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长辈。如果爸爸或妈妈还没下班,也要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孩子做完后,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强化孩子的这一行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时,鼓励孩子拿出玩具跟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彼此交换玩具。孩子这样做了,同样要予以肯定、夸奖。
通过这样不断强化,孩子会体验到谦让、分享的快乐,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行。
2.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启发孩子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一些有关谦让、分享、宽容的故事,父母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同时启发孩子思考:书中某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什么时候需要谦让?该怎样谦让?等等,从而将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深入到孩子心里,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效仿故事中的行为规范。
3.谦让虽好,不可强求
虽然敦厚谦让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但也不要强迫孩子谦让或分享。比如,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遇到相互争抢玩具的情况时,是否一定要让着别人?这时要就事论事,不能强迫孩子谦让或分享。如果当时的情况是可以谦让的,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体验人与人之间交往互惠互利的必要性,也可以通过讲道理鼓励孩子谦让,当孩子做出谦让的行为了,同样要给予表扬。
但如果是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抢了,孩子又不想与人分享,此时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强迫孩子分享。不仅如此,父母还要教会孩子学会说“不”,学会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切不可为了谦让而谦让,混淆孩子的是非观,让孩子变得时时处处都只知道忍耐,养成怯懦的性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