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贞观赋词救挚友
清初著名词人顾贞观和著名诗人吴兆骞同为江南才子,一个填词,一个做诗,在清初的文坛上崭露头角,名气大震。早在青年时代,他们就诗酒交往,过从甚密,或蠡湖泛舟,春郊驰马;或围棋击筑,谈诗论文,志趣相投,肝胆相照。
清顺治十四年,吴兆骞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不断有人揭发考场弊端,引起顺治帝震怒,核准礼部所奏:“钦定试期,亲加复试,以核真伪。”
吴兆骞就和其他所有中举者一起被押往北京复试。考场上除考官罗列监视外,堂上摆着桎梏镣铐等刑具,堂下排列着举刀持棍的武士,且每个举子身边还有两个护军夹立监视。
在这种气氛下,参加复试的举人大都战栗不安,失去作文赋诗的灵感,有的甚至抖索着连笔也握不住。吴兆骞虽有才华,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未能终卷,遂亦以舞弊定案,被杖责40大板,遣送至8000里外的宁古塔去戍边。
吴兆骞离京出塞时,诗人吴梅村挥泪相送。作《悲歌赠吴季子》诗一首以寄托友情。
1660年8月,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下游侵扰,统领巴海率领军民迎击,吴兆骞写了一首题为《奉送巴大将军东征罗察》的长诗,谴责沙俄的暴行,歌颂巴海率军抗战的爱国正义行动。
吴兆骞被遣送到黑龙江戍边后,顾贞观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悲伤,立下“必归季子”的誓言。但这个案件是顺治皇帝所亲定,继位的康熙皇帝并无昭雪之意。
当顾贞观接到吴兆骞从戍边寄来一信时,才知吴戍边的苦况:“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霜,妇复多病,一男二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顾贞观读信后,凄伤流泪,深知身居绝塞的好友的凄苦。救友生还已刻不容缓。当他了解到朝廷中身居要职的宋德宜、徐翰学过去与吴兆骞都有过交往,便连夜奔走于这些权贵之间。
谁知人情淡薄,世态炎凉,这些已飞黄腾达的高官显宦根本不愿出力解难。顾贞观一筹莫展,百感交集,于是挥笔写下了《金缕曲》二首,作为给吴兆骞的复信。
二阙《金缕曲》,对患难之友“悲之深,慰之至,叮咛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中流出”。这种忠贞生死之谊,至情之作,终于感动了顾贞观新结识的一位朋友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代满族最杰出的词人,其父明珠,官至太傅,主持朝政多年。纳兰性德虽出生在门第显赫的贵族家庭,18岁就中举人,22岁被康熙皇帝选为御前侍卫。但他却无意于官职的升迁,喜欢治学,写诗赋,惜友情,重然诺。
“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与顾贞观一见如故,互相倾慕。当他读了顾贞观的《金缕曲》后,心情十分激动,向顾表示,“不玉成此举者,非人也!”
决心承担营救吴兆骞的重任。在他的一再恳求下,其父终于应允以重金赎回吴兆骞。由明珠出面,宋德宜、徐翰学等人也同意捐款相救。
康熙二十年,51岁的吴兆骞终于回到了北京,当他出现在纳兰性德家里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形容枯槁发须皤然的老翁,在宁古塔的凄苦生活,使他过早地衰老了。
这时,一股暖流涌上他的心头,感激之情化成了滚滚热泪,他在好朋友面前痛痛快快地恸哭了一场。纳兰性德把他留在家中担任授读,“三载宾筵,锦衣鼎食”。可惜他已经是一段膏蜡燃尽的残烛,到54岁时就因病逝世了。
吴兆骞在坎坷的一生中,写了许多诗文,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文学遗产,八卷《秋茄集》。顾贞观写给他的二阙《金缕曲》,因为纳兰性德在祭吴兆骞的文中曾说:“金缕一章,声与泣随,我誓返子,实由此词。”所以被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顾贞观与吴兆骞间的生死之交,成为文坛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