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与烦恼相对,是清静的意思。这句“烦恼即菩提”,大家不是误解为“烦恼受够了以后就看得开了”,就是误解为“把烦恼的念头一转以后就化为清静了”……因为这样的解释忽略了“即”这个字的意思。“即”就是当下,不是等以后。
“烦恼即菩提”指的是在烦恼的当下,也正是清静菩提的当下,这两者是发生在同一个当下的,不必等到烦恼平抚之后。为什么呢?因为本来的清静就隐藏在形成烦恼情绪的那股气里面,同一股气,同一个起伏,同一个情绪,但知见却可以有天壤之别。
若是对那股气怀着好恶的分别知见,你将立即感到烦恼。而若是你真的从内心对它不取不舍,立即可以感到安宁解脱。大家的烦恼乃是被心中那股气血之动所挂碍,而菩提则是对心中那股气血的不取不舍,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同一个气血动荡的当下,因此烦恼的当下可不可以是菩提的当下呢?当然可以!只要对那股正在动荡的气血不取不舍,放任其自在,当下就是菩提了,不用等到烦恼的气血退了,才感到清净。
大家总是在烦恼情绪来袭的时候,想尽办法去安慰、转移,直到心中那股动荡的气慢慢退了,才觉得有“菩提”的可能,但这只能说是“烦恼后菩提”!然而六祖却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意思是说它们没有两样,并非赶走了烦恼才得到菩提的。
而这样的说法与《中庸》中“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不谋而合,原来“中和”是在喜怒正在“发”的当下就可以证得的。而且也与《心经》中所说的“色不异空”不谋而合,原来“空”与“色”是发生在同一秒中的。而六祖也用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指引出正确的修行方向了,大家千万别再误以为菩提是在平抚了情绪之后才能证得的,必须是在同时刻证得,才有见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