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十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还在你很小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亲朋看到你,都说你从小就长得端庄、大气,称你将来一定是个当官的料。这当然不足信,表达的仅是亲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至于孙孙长大后是否会真的当官,一切取决于你后天的选择和努力。

但是,如果你真的立志要当官,也不是坏事,可以通过行使权力,施展抱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现,惠及更多的人。或者当一个清醒的公民,也需要有眼光(投票)去为自己挑选合格的“公仆”(官)。因此,了解一些官场的知识也有必要。

其实,古往今来介绍当官“要诀”的书很多,如《帝范》、《官箴》、《臣轨》、《止学》、《政范》、《资治通鉴》、《战国策》、《长短经》、《罗织经》,等等,都透彻分析了为官之道。其中《长短经》是唐代赵蕤编写的,夹叙夹议,引经据典,是一部汇集王霸权谋,极尽文韬武略纵横之术的奇书,甚至比《资治通鉴》更透彻地诠释了为官之道。至于唐朝来俊臣写的《罗织经》,是一部专门论“官场经验”的书,极尽官场的阴险和诡秘,主张“杀亲以媚上”,令人读了后背发冷(如此为官,不为也罢)。但是,现实中又有几个人是读“秘诀”读出来的官呢?做官的功夫,常常在悟性。古人的经验,只是供我们参考罢了。

爷爷一辈子虽然只当了几天芝麻大的小官,却也对官场有了很多感慨。现在,把对官场的感悟留给你,或许对你有借鉴价值。

第一,想当官,必须先有高尚的品德,有为民造福的情怀。“德者,政之本也。”有德,是为官者最重要的前提。有德,就是懂得克己惠人,办事公正,体恤下情,能与大家共甘苦。有德,才能得人心。当官,必须明白,没有大家的响应,没有广泛的拥戴和追随,你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古人曰“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爷爷在前面多次谈及品格修养方面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但是,有德没能力,没韬略,还是不行。因此,同时还要在同事中表现出自己卓越的“办事能力”和“号召能力”。善于让大家热烈响应你的意见,肯追随你共同去完成一个使命,乃是你获取官场成功的关键要素。

第二,想当官,必须先处好人际关系。在中国当官,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中国区别于其他西方国家的一个特殊国情是中国是个以家族道德和家族感情为一切关系母本的社会,人情至高无上。人情常常导致法理的扭曲和松弛,这虽不是正常的,但却是客观现实。“情”既是民族感情的“黏合剂”,也是社会发展滞重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好一个“情”字了得。

爷爷在这里说的处好关系,不是指狭义的溜须拍马、无原则地拉拉扯扯,而是指要凭自己造福人民的作为,凭自己的一身正气,凭自己的品德才华,凭自己的博爱胸怀,甚至凭自己的幽默机智、和蔼可亲,来赢得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认可。

的确,在中国有一种“怪而不怪”的现象,常常是领导想提拔谁,就可以提拔谁。爷爷相信,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进步,这种“御笔钦点”式的当官,会越来越有所顾忌。以后光靠“讨好上司”,没有群众基础肯定不行;当然,群众拥护,领导不认可也肯定不行。所以,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要常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伙伴的人变成对手,也不要把竞争对手当成敌人。必须有好的施政理念,有广阔的胸怀,善于联系人、团结人,有良好的人脉氛围,才更容易“入围”。

第三,想当官,要让人家感到你可信赖。“为臣事君,忠之本也”(《忠经》语)。为官,要有忠义之心,没有哪个领导不希望属下是忠于自己的。“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经》语)。只有领导认为你对他忠心耿耿,他才会信任你、提拔你。如果领导感觉你不是忠义之人,一脑瓜子反骨,不可靠,则你越有才干,他越会防范你。忠,不是无原则“言听计从”、“讨好”上司,“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经》语)是也。

但是,忠诚不能是愚忠,不能是盲从。只有正人君子才值得你忠于他,才不会失去群众基础;如果上司多疑,是个奸诈、狭隘的人,你就很难奉献你的忠心,但你也不要表示出不屑(得罪这种小人,被他处处打压,也不值),尽可能保持你的公正,埋头履行你的职责就是了。

效忠的前提是要看准人。《格言联璧》有云:“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谗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这是官场辨识人的经验啊!

至于如何表现你的忠诚,爷爷以为,在官场,不能仅凭心情做事,强悍霸道和吹捧逢迎都不能树立起真正的形象,表现“忠诚”,也会有不同境界:一是像和珅之类,专会溜须拍马,投上司之所好,领导说错了也竖大拇指,大加赞扬,“忠诚”得令人肉麻。这种人固然会讨上司喜欢,但上司也心中有数,从内心会瞧不起他,只是暂时利用罢了,不会重用。二是好坏话都不说,从不提反对意见,貌似忠诚实在,却内藏心机,这种人工于心计。当有一天上司发现自己的错误,本该得到下属的提醒而没被提醒时,会对这个下属的忠诚度产生怀疑。三是仗义执言,看到上司要做出错误决策,当面抗争,冒死相谏,这是忠臣,如魏征、“强项令”等人。领导从心里认可他们是忠臣,但心里不舒服,认为他们犯上,损了自己的面子,心中会有所芥蒂。四是如“触龙说赵太后”,讲方法,讲策略,既改变了上司的决策,又不露痕迹,既挽救了势局,又给足了上司面子。这四种境界中,最值得你效仿的做法当然是第四种。

知道什么时候该像猎狗一样表现忠勇,或像狐狸一样表现机敏,能像老黄牛一样踏实,还是像奔马那样昂扬,表现的均是一种品质、一种素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老练和圆熟。

但是,仅仅忠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才干,才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赏识。有些素质你必须具备。比如要养成做什么事情都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条理和秩序,不仅于工作有利,也可以彰显品格;还要表现意志坚定,不缺乏自信。脸上永远是从容的微笑,在整体氛围低落时,你能做到乐观、积极、阳光。

当然,忠诚的前提是彼此信赖。对下属,能给予信赖,才会获得信赖,才会获得人心、获得人才,才会有人追随。《忠经》有云:“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就点明了获得“忠诚”的关键。

第四,想当官,要有非凡胆识,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具备掌控事态、驾驭全局的能力。当官,就要有为国为民勇于担当的情怀。敢于担当,一定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标新立异。商鞅有言:“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即指囿于旧礼制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国家大事的。做大事情的人,往往不按套路出牌。他们不受既有的规则、风俗、理念的束缚,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使用各种手段。

当官如果就是为了自己养尊处优,关键时刻是不会有为民族大义、为祖国利益挺身而出的觉悟和豪气的。平常情况下,分不出谁怎么样,只有在困难面前,在突然的变故面前,在存亡绝续的关头,才可以考验人、识别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强者,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勇于承担。“事到万难须放胆”,每遇复杂情况,领导也很着急,群众也很担心,如果你能在此时勇敢地担当,替领导分忧,为群众解难,有思路,有办法,有能力,有魄力,力挽狂澜,解倒悬之危,则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拥戴,困境反而会成为“成全你”的机会。

驾驭全局的实质,是对人的驾驭。爷爷说的这个“驾驭”,就是一个好“驭手”,能让所有的“马匹”朝既定的方向奔跑,而不是自己去“拉车”。这除了领导者自身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决断力、应变力、公正力和担当力之外,最关键的是组织力和感召力。组织力,就是能把“沙子”、“水泥”、“石头”这些不同的“人物”,有机地组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坚不可摧的“混凝土”(有战斗力的团队)。而你的领导力、感召力,就像“水”,其同化、包容、渗透、凝聚、协调能力,愿意广泛听取别人意见,敢于大胆起用能人的胸怀,将是你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

“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只有真正经历过急难险重的考验,真正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官员,才会有牢固的发展“根基”。

第五,为官者,在诱惑面前要能自持,懂得适时地自我约束。当官当然要“为人民服务”,但当官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名利,本来是人类生存正当的社会行为,因为你成功了,才有名有利;为了有名有利你才努力拼搏,名利,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生存的驱动力。不能把“名利”妖魔化,好像一讲名利就卑鄙、龌龊。为什么我们要设“勋章”?为什么要开“表彰大会”?为什么要设“升迁机制”?就是对“名利”客观存在的正视,就是对“名利”激励作用的肯定。问题是,人们用什么手段获取名利——名利的罪恶与荣光,不在名利的本身,而在于追求的手段不同。我们应当尊重和羡慕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获取名利的人。为官者,可以享有自己应得的那份名利,但是,以损害人民利益、破坏公平正义、无视党纪国法、毁坏政府形象为代价来“谋取”不正当名利,就是千夫所指的腐败行为了。

为官者,一旦手里有了权,就会面临各种诱惑。诱惑往往是美丽的陷阱,是糖衣炮弹。给当官的送礼、送钱、送色,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难以铲除的陋习,人人知道它的危害,人人又在为它推波助澜。受贿,是甜蜜的毒药,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殒命。如果缺乏清醒自持,就会让领导担心(担心给他闯祸),让群众看不惯,你再有才干,也不会有人重用。因为有这样一副德行,早晚会栽跟头。

不要认为自己手中有权,就可以忘乎所以、颐指气使、目空一切、吆五喝六、花天酒地、狐假虎威、为所欲为。失去监督的权力往往就像脱缰的野马,它可能随时会驮着你坠入悬崖。古人嘱“勿私小惠而伤大体,勿借公论而快私情”,金玉良言也。孙孙务必在诱惑面前要保持这份清醒和自持。

当然,也不必对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事表现得愤世嫉俗,格格不入。“律设大法,礼顺人情”(《资治通鉴》语)。不能把自己打扮得不食人间烟火,没了人情味儿。有些场合,必要时也可以应应景,正常的礼要收,必要的酒要喝,但一定要把握住分寸,把握住底线,别“陷进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太挑剔、太“另类”,反而让人疏远你、防备你。

关于自持,特别关键的是原则问题不能糊涂,一定要黑白分明、旗帜鲜明,能坚守住阵地,否则,原则问题弄不好,就满盘皆输。毕竟官场、职场的主流总还是好的,正人君子总还会冷静地从中辨别各个人品的高下,如果你懂得自控,分寸拿捏得当,会让大多数人佩服,也让领导放心,关键时刻也敢起用你。

自持力,还表现在对炫耀欲的控制上。你可能有时会做得很漂亮,甚至超过领导,这时千万不要炫耀自己。“名高妒起,宠极谤生”,显出比领导高明,或者故意炫耀与领导的关系如何密切,往往是愚蠢的。遇到一个开明的领导还无所谓,若遇到一个心胸狭隘的领导,就会遭妒。既显露出自己的才干而又不要“一艳压群芳”,这就是智慧(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三国演义》里,有一次曹操在打了胜仗后,当将士们向皇帝高呼万岁时,曹操竟然策马向前,居功自大,接受欢呼,引起许多将士不满,关羽就气不忿想当场杀他。

荀子说的“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正是为官者应有的胸怀和淡定。

第六,为官者,一定要懂得辩证法,做事掌握分寸,做到宽严有度。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不扳死铆,这是为官者务必参透的玄机。有些人扳死铆,只认规章,或打着“执法”的旗号,侵犯人权(比如刑讯逼供);或不懂发展是硬道理,打着“坚持原则”旗号,行阻碍发展之实。做事情万万不可绝对化,有时变通一下给别人留退路就等于自己前进了。太机械、太刻板、太教条,往往贻误时机,酿成损失,或是结怨树敌。

汽车如果失去动力,最坏的结果是成为一堆废铁;而刹车失灵,则可能酿成一场灾难

其实,真正的实事求是,追求的是只要有利于更好的结果,就不必拘泥所谓原则而卡得很死。古人名训:“苟利于人,不必法古;必害于事,不可循旧。”就是强调“变通”的重要性。办事灵活,不是油滑,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勇于对事情的发展负责。只有有了更好的思路,才可以“破掉”既定的“框框”,从而使事情峰回路转,化险为夷。能做到这一点常常表现出一个人非凡的创造力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第七,为官者,必须学会与大家共同分享——分享工作成果和工作机会。永远要相信,只有你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换来成功,任何一项工作成果,都必然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绝不要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不但自己快乐,而且会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嘉许。而能够与大家分享,是能得到别人支持的前提,更是可以凝聚人才的前提。因此,无论工作或荣誉,即使你自己可以“独享”,也不要忘记同别人“共享”。

分享,还表现在可以接纳“异己”。同朝为官,或在一个部门为同事,难免有自己不喜欢和不喜欢自己的人,千人千面,你必须有包容的胸怀,允许别人有不同。如果凭个人喜好排队,排除异己,就不是当官者的气度。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很能干,也干得很多很好,但是大家反而疏远他、厌弃他,认为他“显示”自己,包揽了很多工作机会和成果,“抢了别人的饭碗”。这就是现实,虽是一种不正常的工作氛围,但你又不能逃避,也无法反驳。如果你当官了,就要尽量树立正气,给能干的人创造宽松的环境,给想干的人创造工作的机会。

胜利的基因是利他。如果能够不拘泥于现实利益而致力于温情的付出,给别人一点关怀,表现一份温情,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这话十分深刻。讲真正有远见的人,不特别关注结果,而是致力于做好可以实现美好结果的“前因”。你不要考虑谁可以是“我的人”,只要修炼得足可以让人“愿意跟随”,有人拥护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历任唐朝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的姚崇告诫子孙:“位逾高而益慎,恩弥厚而增忧。”曾国藩可谓得其真谛矣!曾国藩能做到功高盖主而主上不疑,权倾朝野而同僚无妒,与他爱惜人才,乐于成人之美,并肯于“推功揽过”是分不开的。

第八,为官者,必须“高人一筹”,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有远见,是为官者最重要的素质。爷爷不明白,为什么人口膨胀到一定程度,才要计划生育?为什么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才强调环保?为什么交通拥堵到一定程度,才想到“治堵”?为什么……本来这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呀!2000年时,爷爷就站在北京长安街上,望着缓慢的车流,不无忧虑地跟朋友慨叹过:“如此随便发展下去,城市将成为一潭流不动的死水!”可是,十年后,交通拥堵到不能承受的时候,政府才来讨论“治堵”。

孙孙如果当官,不但自己要有管理的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建立一种机制,研究、预见“当前”对未来的影响。当官的如果仅仅关注“我这一届”的眼前“政绩”,不能放眼百年,不会是好官。老百姓多么希望我们的国家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啊!所以,孙孙一定要努力弄懂什么是“科学发展”。如果你没有站在历史高度预见几十年的眼光,就不要当官。

第九,官场中,要能忍辱负重,口不妄言。在官场、职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别是遇上一个“挑剔”而“猜忌”的领导,会因为你的不会溜须,你就怎么干都不对,受委屈、挨打击、遭非议、被排挤的事在所难免。

即使自己耿耿忠心,也难免有被领导误解的时候。这时候,你不能逃避,不能抗辩,也不能抵触。想“说说明白”,只能像粘在蛛网上的蚂蚱,越挣扎会被捆得越紧。好在忍耐一下,时间可以最终证明你的清白。“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想开来,放得下,大度一些,从容应对,才是为官者的“圆熟”所在。

在官场,特别忌讳在背后议论领导。不但受了委屈要能忍受,还不能抱怨,更不能背后发牢骚。没有传不出去的话,只要你说了就必然会有影响。既然从心里认了可以承受,就没必要去辩白。爷爷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走出闲言困扰的误区》,摘要如下:

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而谁又不被人背后说呢?有人群的地方,这种张家长、李家短,你对我有成见、我对他不满意的事儿,真是司空见惯。有的人听了,就恼怒、就烦躁,就要说说清楚,于是同事、邻里、家庭、上下级之间,原本一片平和,弄得疑神疑鬼,各揣心腹,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有时一个好端端的集体、家庭,弄得人心离散,痛苦不堪。

可不能小看这“闲话”,它是一种破坏团结、涣散斗志、制造悲剧的腐蚀剂。我们人人深受其害,而又不自觉地去害人,在“闲话”的怪圈里搞“鬼推磨”。

笔者凭个人的人生经验,在这里谈点看法,或许可以帮助你走出“闲话”困扰的误区。

其一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听到什么样的“闲言”,都不往心里去。你一旦搅和进去,就难以自拔,徒增烦恼。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有狗对你狂吠两声,你不理睬,它可能夹起尾巴跑了,若越是呵斥、追打它,它越要疯狂地向你身上扑过来。这比喻虽然不雅,旨在说明对于“闲言”你越是在意,就越是闹得凶。

当然,我不是说对一切意见都采取这种态度,前提说的是“闲言”,若是正当的、正确的意见,自当别论。

我说对“闲言”可以不予理睬,大抵有三条理由:一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闲言”,“闲言”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人自己还有咬舌头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碰撞、误解,甚至误伤,都是在所难免的,何必去计较呢?二是既然是“闲言”,就都是摆不到大面上来说明的东西,是私下、暗地传递的一些闲话。俗话说“众口成竹”,第一个人嘴说出来的是个“竹笋”,传到第五个人的耳朵里可能就变成了“竹林”,这种捕风捉影、被“演义”得面目全非的东西,也值得你信、也值得你为之气恼么?三是对“闲言”,你不必着急“整明白”,时间是最公正的,过一段时间后,自然会一切真相大白。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何苦为之去耗费心神呢?况且,一个人做事百个人看,群众自有公论,一个人或几个人有点“说法”,也无损于我们真正的人格。古人云“识高则量大”,我们应当有这个度量,“装”得下“闲言”。

其二是“止谤莫如修身”。有的人自尊心强,好面子,听到一点“闲言”就受不了。若是自己的确有“毛病”,也不能不让人家说,我们听了应当当成一种警醒和鞭策。不是自己的“毛病”,受点委屈,也对我们的成熟有好处。关键是只要自己走得正、行得端,光明磊落,没有私弊,关于自己的“闲话”自然会少。所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增长才干,以诚待人,是避免“闲话”的最好办法。

伽利略有一段话:“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对于人也是这样,只要是一个真正的人,就不怕诋毁。在现实生活中,被告状告出来的“好官”,不是也大有人在么?培根说过:“美德犹如茗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我们把精力用来提高自己,比把精力用来应付“闲言”要好上一千倍,你选择哪个?

其三,“流言止于智者”,这也是荀子的一句话。我们平常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虽然有点绝对化,但肯定地说,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绝不会热衷于去传播“闲言”。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热心肠”的人,摆出一种“关心人”的架势,俯耳低言,不失时机地在同事之间“点把火”。这种“小聪明”,不能概而言之都用心险恶,至少可以说这些人有点浅薄、缺德。

培根说过“饶舌的人多虚妄”。庄子也有一句“好面谀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也”。好在张三面前讲李四的人,未必不在王五面前说道张三。波斯诗人萨迪有一句诗:“卑劣的人比不上别人的品德,便会对那人竭力诽谤。”其实,同一群人里谁怎么样,谁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不要为“闲言”困扰,却可以从传播者中识别人的高下。我们不要对这些“闲言”那么认真,更不能再做“闲言”的传播者。

当然,不是该说的话也不说,该听的话也不听了。《论语》中有句话:“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真是精辟。这有个分寸问题,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对事物一定要有辨别力,不能听风即雨,随意乱来。

小小“闲言”,困扰人生,甚至充当着“杀手”。但在智者面前,它会显得苍白无力。

埋头苦干,在纠纷面前装聋作哑,这既不至于将自己搅入领导间矛盾的漩涡,也不会让人们产生“他是某个人死党”的派系分子的不良印象。记住: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靠近领导又不要靠得太紧,胸怀坦荡,行为公正,凭实力,靠人格,力求做到一旦老领导调离,换个新领导也不会讨厌你。跟正事,不跟人,常常可以避免“树倒藤萝死”的悲惨。古人曰:“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篇》),也是这个意思。

耳朵应该有过滤功能

第十,为官不要陷入“无尽无休的压力”的误区,要有“举重若轻”的心态,大战在即,可以睡得着觉。如果整天感到有压力、不快乐,这官就不要当,勉强为之,会短寿。想当官,就要有“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气度。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豪杰自风流。当然,能否有“轻松起来”的心情,还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当官,就是为了去解决问题,所以,就要正视问题,不要怕有问题。无论“关系”如何复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都是正常的。攻克一个个难题的同时,体现的正是自己的价值。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爷爷建议你就不要执意当官。

此外,还有两个细节,提醒孙孙注意:

一是对来历不明的人,对新调进来的人,绝对不要冷落,不要小视,因为他也许就是你的新一任上司或者是专为考察你而来的“侦探”。

二是如果你是一个官了,千万注意,往往那些最会讨你喜欢的人,表现得最“忠心”的人,常常是最富心机、在你没了权势时最先离开你的人。因此,你身边的人,是你的心腹,还是你的心患,必须慎察之。

爷爷在职时,曾总结出“当官十忌”,这绝对是爷爷的原创,是爷爷对当官的感悟,也是爷爷当官时的行为准则,现抄录于下:

一忌大权独揽,事必躬亲,不能分权而治;

二忌嫉贤妒能,排除异己,不能唯才是举;

三忌求全责备,苛责于人,不许别人失误;

四忌赏罚不明,厚此薄彼,不讲公正原则;

五忌简单轻率,随意决策,不能重诺守诚;

六忌粗鲁骄横,唯我独尊,不愿接受批评;

七忌故步自封,自以为是,不肯虚心学习;

八忌因循守旧,明哲保身,缺乏进取精神;

九忌欺上瞒下,揽功推过,不敢承担责任;

十忌私欲膨胀,自律不严,不能保持节操。

爷爷虽做过微不足道的小官,但绝对是好官,没有游戏权力,也没有游戏人生,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天地。

两百六十多年前,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名臣的孙嘉淦,在数十年的官宦生涯中,始终恪守自己的“居官八约”,即“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比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意思是:对君主笃诚而不张扬,与同僚谦恭相处而不骄傲,不抢风头不争权夺势,有功劳也不炫耀,履职在于努力革除弊端,不说多余的话,不结党营私,生活力求简朴以保持廉洁。在今天看来,仍极具借鉴意义。

这里,爷爷建议你好好研读两本书,一本是《鬼谷子》,一本是《格言联璧》。

为什么同时期孔子带着自己的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惶惶数年,却得不到重用?而鬼谷子的学生却大都出将入相,在列国之中备受青睐?《鬼谷子》曾经被历代帝王列为“禁书”,怕别人学了“不可战胜”。鬼谷子通天彻地,人不能及,六韬三略,变化无穷。据说诸葛亮仅学了鬼谷子的一点皮毛,就那么了得。《鬼谷子》是一本专门教你“怎么做”的策术之学。

而《格言联璧》是人生经验的“浓缩”本,是由清代金缨所编,集萃先哲名言警句,条分缕析,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理切身心,韵分次第,寥寥数语,极富哲理。如果用心研读,可使人生迈入更高境界,是一部人生指南、济世良方。孙孙在年轻时,可能由于阅历的不足,而对其中真谛不能完全理解,但你不要放弃,不要怀疑,你会随着自己人生体验的不断深刻,而发现《格言联璧》的价值。

阔阔若想当个好官,想有人拥护,想有大作为,就要对儒家、道家、法家及策术之学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不可偏执其一。

你如果想当官,必须树立胸怀未来、掌控全局、整饬风俗、清明吏治、举要治繁、开拓进取、造福人民、报效国家的情怀,否则,就不要当官。如果就是为了“荣宗耀祖”,非但目的卑微,也难免要犯错误,最终会丧权辱祖,身败名裂。

总之,思积而满,乃有异观;行无定法,顺势而为。无论孙孙想当官,还是已当上官,都要借鉴这些“要诀”,并且多读一些官箴之类书籍(爷爷毕竟没有进入真正的官场,所以,对官场的奥妙也只是有一点肤浅的感受,难免偏颇,仅供参考吧),掘其精要,悟其真谛,时时警示自己,才可以诸事多遂心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