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好像大家庭一般。其中有只猴子特别精灵,什么事都想带头当领导,于是,其他猴子都离它远远的。这只猴子想:“我比你们聪明、精灵,为什么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没有你们,我也能生活得很好。”它依然我行我素,非常骄傲。

一天,猎人来到山上,远远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上前去。所有的猴子都吓得一哄而散,赶紧躲起来,只有那只精灵的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逗弄猎人,卖弄它的聪明。

猎人张开弓箭向它射去,但射了好几箭都射不着。其实猎人原本无意射杀猴子,谁知猴子却调皮地一直捉弄他。猎人被气得怒火中烧,于是邀集了一群猎人,说:“来,我们同时把箭射过去!”尽管那只猴子非常精灵,仍逃不过众人同时射出的箭,结果身中好几支箭,死了。

这就是卖弄聪明的下场,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经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还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

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官场中处事过于精明,常常会带来麻烦。为此,聪明人有时也要装作糊涂,大智若愚,以保全自己。当年,为刘邦开国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萧何,因功高震主而令刘邦产生顾虑,若不依另一位谋士召平的建议,用擅自占用百姓田地的违法行为以自污,相信他也会落得同韩信一样的下场。

官场上面对的是纷繁多变的世界,与之打交道的是形形色色的人,要想立身于民,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异,有时候就不能太聪明。

其实,官场也好,生活中也好,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权势,一定要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