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不了扯谎的柳芳:
当说谎成为一种习惯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在很多时候无意识地说谎话。经过长期研究,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是爱讲谎话的动物,而且比自己所意识到的讲得更多,我们平均每日最少说谎25次。麻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认为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而说谎的动机可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正性谎言”,也就是指一些对生活造成有利影响的谎言,正如费尔德曼针对这类谎言解释道:“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撒谎或扭曲事实,是待人接物的技巧。”第二类是“中性谎言”,这些谎言很多不受意识支配,或者说了也不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利影响;第三类是“负性谎言”,这类谎言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利影响。
柳芳的父亲在乡办企业当会计,母亲除了务农,还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商店。柳芳刚去上海上大学那会儿还是一个衣着很淳朴的女孩。但是,过了两年,她为了不显得土气、孤陋寡闻、贫穷寒酸,就开始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上海小姐。她总是到上海的襄阳路去淘仿真名牌,并对别人说自己是在某某商城买的;她没钱买好的化妆品,就对别人说,她向来素面朝天,不靠那些“附加品”修饰;她还有意无意地向同学透露自己的父亲原来是乡长,如今已经晋升为副县长,母亲是当地一家合资企业的老总。于是,她就这样虚拟出自己的出身和家境,同学们也在她的身上多了许多富家女的猜测。
靠着这些谎言,柳芳心安理得地享受着那份虚荣。后来,她遇到一个深爱的男人,她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他,对方也没有嫌弃她。两人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上海发展。但是柳芳随口说谎,编造身世的毛病始终没有改掉。为了改变她,男友苦口婆心地劝说,还带她看过心理医生,也吵闹过,冷战过,但毫无收效。有一次,当男友的父亲来看柳芳时,柳芳在他父亲临走前送了一块“劳力士”手表,其实,这是一块40几块钱的仿冒品,柳芳却说这是她去香港旅游时买的。男友在送走父亲的时候,才得知这件事,为此他感到十分生气,两人的感情也出现了危机。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谎言,谎言似乎已经渗透到人们相识、相处的过程中。它或许会出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爸爸我/妈妈我当年怎样怎样”),或许会影响着我们选举领导的方式,或许已经成为媒体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
柳芳撒谎是虚荣心在作祟,她的谎言越说越多,逐渐成了一种习惯,就像有烟瘾的人,慢慢地会离不开香烟。而她的这种情况,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谎言癖”。其实,这样的谎言是不以诈骗为目的,而仅仅用来满足心理需求,有“谎言癖”的人多虚构个人出身或经历等。虽屡被人揭穿也依然如故,亦不能吸取经验教训。
在生活中,我们应怎样识别谎言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识别谎言的一个关键线索就是面部表情。当人在说谎的时候,面部表情很少表现真实的情感,更多的是为了有所掩饰。人在说谎时一般可能出现下列症状:瞳孔扩大;声量和声调突变;笑容较少;眨眼太多;频频耸肩(主要指西方人);眼神接触出奇的多或少;说话中带有较多停顿、假装清喉咙、中间穿插“嗯”等语气词;经常摸鼻子;频频吞咽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线索,来初步判定对方是否在对我们说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