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比而不周”的错误交友观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摒弃“比而不周”的错误交友观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品读这句话的时候,南怀瑾先生说:“君子与小人的分别在何处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普遍。”

南先生这么一说,“比而不周”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比而不周”的性质也便一目了然了。生活中,特别是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摒弃“比而不周”的错误交友观。

但是,并不是说,我不想当君子,那我交友的时候,就可以爱我所爱,恨我所恨了。也不是说,对自己喜欢的人好、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好的人,就都是小人。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对事物是这样,对人也是这样。所以,对待不同的人,在态度上或者心意上,难免会有好坏和轻重之分。但这与南先生所说的“比而不周”与“周而不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通俗地说,“比而不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和比较身边的人。比较下来,谁对自己好一些、有利些,就对谁好,就喜欢谁多一点,这样的人,南先生视之为小人。而“周而不比”的人,他会对每个人都很好,真的好,而不是在这边说这人好,到那边就说尽这人的坏话。这样的人,南先生称之为君子。

如此看来,即便你不想成为君子,“比而不周”仍然是非常错误的、不可取的交友观。本来,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当今世界,是一个讲究人脉的世界。倘若,你坚持“比而不周”的交友观,岂不是作茧自缚?

况且,很多人,给你的第一印象可能并不是很好,但是,多次接触下来,你却发现这个人非常有内涵,甚至有种相识恨晚的感觉。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身上,肯定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你最好的朋友,可能当初正是你最讨厌的人,而多年相处下来,却恰恰是你最好的、最可靠的朋友。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一个词,那就是“人情世故”。人和人之间是讲求感情的。“比而不周”之所以不可取,还在于它“无情”。一个凡事都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是个自私的人,还可能是个冷漠、偏执、孤傲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就倾向于选择“比而不周”的交友方式。这样的人,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里,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不断地抱怨,不停地埋怨。久而久之,也便把自己推向了悬崖的边缘。自然而然,这样的人是不快乐的。再严重一点,就会像南先生说的那样,沦为小人,两面三刀,里外不是人。

所以说,“周而不比”才是我们应该选择并且坚持的交友观念。平等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朋友,对别人的某些缺点,能够以宽容之心容纳下。这样一来,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丑恶局面又怎么会出现?

《左传》中有一篇讲的是祁奚荐贤的故事。

祁奚请求退休,准备告老还乡。晋侯公问祁奚谁可以接替他的职位,祁奚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正要立解狐的时候,解狐却死了。晋侯公再次征求祁奚的意见,这次,祁奚推举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晋侯公又问:“谁可以接替副职?”祁奚答道:“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适合。”于是,晋侯公便安排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佐助。

后来,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对此,经说:“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可见,祁奚是真正贤德的人,也正是南怀瑾先生所推崇的君子。

这就更进一步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比而不周”的错误交友观,坚持“周而不比”的明智交友观。理解南先生所说的“周”的意义和价值,做一个有友可交,交益友,处处为人着想的人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