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最后能取得一个什么样的成绩,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和他的语文素养是密切相关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首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积累和整合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永远是学好语文的王道。譬如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现代文也要积累好词好句,熟读名篇佳作。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有时候把课上得有点像美术课,因为各种图片啊,音乐课,各种音乐,或者是思想品德课,各种人生道理。但是语文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学习却被边缘化了。所以要让学生去读、背、默、写,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知识积累、整合、运用,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有种偏见,觉得语文教学过于感性,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等,其实语文学科也能很好地锻炼思维。譬如议论文的思维模式有四种,分别是横向辐射思维,相应的议论结构就是分论点式结构。纵向挖掘思维,相应的议论结构就是纵向议论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对应的议论文结构是反驳式结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很典型的驳论文结构。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接着提出拿来主义。

不仅运用教材教学,可以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也有助于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譬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句:“相濡以沫、相呴以湿”,却不知原文还有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可以让学生先理解,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其独创性思维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三、在名著阅读和生活体验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里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本就是美与丑的看台,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名著名篇的学习,感知美,分辨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譬如讲授王维的《竹里馆》,教者要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一山一水,只有这样,无声的文字符号才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才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才能自然地跳脱出来。

在阅读中感受美不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中学生在长期欣赏文学形象之美,熏染科学严谨之美的基础上,还应该拓展视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自然万物的真实美,并学会融入自己独特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创意表达,富有创意地表现美和表达美。

四、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动态演绎与创新。比如我们讲到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把中国的悼亡诗做个梳理;我们讲到南宋诗人的诗时,可以把南宋诗人这个群体做一些梳理和总结,探讨大时代对这个群体的影响。从文化的视角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本,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认同文言语言言简意赅、简洁明快,微言大义的文化魅力,体验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亘古不变的真善美质和生命意义。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母语的教育与传承使命,而且肩负着促进灵魂走向高贵和完美的使命。如何潜移默化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取决于教师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作为教者,我们必须努力地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个人的文化自信,提高自身的文化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刘艳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