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征青海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张孟邻 【本书体例】

年羹尧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时贼人方倚此为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

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面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飞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年虽跋扈不臣,罹(lí离)大谴,其兵法之灵变,实不愧一时名将之称。

(选自《燕下乡脞录》)

年羹尧率军远征青海的时候,一天,军营中忽然传下命令说:“明日军队进发,每人各自携带一块木板、一束草”。军中士兵不解是什么原因。等到第二天,行军遇到淤泥沟,年羹尧命令各自将所持的草投进去,在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就毫无阻碍了。这时敌人正凭借着淤泥沟作为天险,没有想到大军会突然到来。于是,大军攻占了敌人的巢穴。

另一次,年在远征西藏时,一天夜里,已到了漏壶三下(半夜)的时候,忽然听到急风从西边吹来,可一会儿就无声了。年羹尧急忙喊来一个参将,率领三百飞快的骑兵,去西南方密林中搜索敌人。果然全部歼灭了敌人。有人问这是怎么回事,年羹尧说:“刹那间就消失的,绝对不是风,这是飞鸟扇动羽毛的声音。夜间不是鸟出来的时候,肯定有人惊动了它们。离这儿十里的西南方向,有一片密树丛林,在那儿栖息的鸟肯定很多,我料到一定是敌人到那里去潜伏,所以鸟群被惊飞了。”

年羹尧虽然为人飞扬跋扈,不象作臣子的样,因此遭到很重惩罚,但他的用兵之道灵活多变,实在不愧一代名将的称号。

本篇讲叙清朝雍正年代大将年羹尧善于兵略、足智多谋的奇才。虽然只选取了两个小故事,但选材极精,各有侧重,代表他用兵的不同方面。

第一个故事中,年羹尧命令全军将士每人携带木板与草,其用意在于填塞途中的淤泥沟,这是他事先仔细观察了地形,并对此作了周密考虑的结果。显然,行走什么路线,遇到泥沟用什么来填塞,需要多少木板与草,以及怎样携带等等问题,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能作出判断的,所以,在实战中便通行无阻了。第二个故事中,听到“俄顷即寂”的疾风,便立刻命令军队搜索树林,这是写年羹尧遇到突发性事件后,善于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的本领。不过,瞬间作出的决策,是有几十年的战争经验,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为底衬的。这两个事件,一个说明战前的深思熟虑,一个说明战时的应变能力,足可代表年羹尧的过人智谋。

正如同年羹尧的谋略外表平常而其实绝妙一样,本篇作品也显示出篇制短小却包容巨大、引人入胜的特点。写年羹尧用兵,只写其计策的妙处,对于战争的过程,却只是一两句话代过。不过,由于两故事侧重不同,所以写法也有区别。作者剪裁得当,在第一个故事中,没有罗嗦地叙述年羹尧怎样观察地形,怎样思索办法,怎样计算所需草木,开篇就写年羹尧下达命令,令读者产生悬念。而结果一出,一切不言自明,年羹尧前前后后许多思维与行为过程也就包涵在其中了。写第二个故事,也是先写下达命令,并很快得到战果,使读者对年羹尧判断之准确产生了强烈的惊奇,之后,才让年羹尧自己慢慢地讲述原因。这样,一来可以抓住读者,二来也符合战争中迅速应变时的具体情况。

读完本篇后,我们的感受是年羹尧善于用兵,本文作者善于为文,同样都是计高、兵精,出奇制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