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诗文创作及主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梁启超(1873—1929),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杰出的宣传家,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后结识晚清著名思想家康有为,为其“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所吸引,拜康氏为师,成为康氏得意门生,全盘接受康氏思想,开始走上维新之路。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维新活动,并以《时务报》为阵地,揭露封建专制腐朽,阐述维新变法的必要,一时与康有为齐名,时称“康梁”。戊戌变法期间,他以六品卿衔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保皇立场,反对资产阶级革命,主张君主立宪。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辛亥革命后曾支持袁世凯,反对国民党。袁世凯妄图称帝的野心暴露后,他坚决反袁,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反袁胜利后曾积极参与政治,并反对康有为与张勋复辟帝制。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其《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对史学界有巨大影响。重病缠身之时仍努力写作《中国文化史》,并编写《辛稼轩先生年谱》。其著作洋洋约一千五百万字,集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他曾提倡“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对冲击诗坛的传统保守势力发挥了作用,对“新派诗”的产生和发展,对晚清小说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他的诗力求打破旧的传统形式,以“旧意境含新风格”,把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和口语引入旧体中,自由抒写,表达出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如《雷庵行》、《读陆放翁集》等。他的政论散文平易酣畅,“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富于鼓动性,号为“新文体”,当时极有影响,一时“学者竞效之”。著名论文有《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新民说》等。他的新体散文充分发挥了散文的宣传教育作用,密切配合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对旧的传统古文是一次猛烈冲击,也为晚清文体的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梁启超还曾尝试利用小说和戏曲表现“新思想”,表现了探索更新的精神。在晚清文学发展中,梁启超是一位做出了巨大成绩、具有多方面影响的改良派作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