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原本不是指百姓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黎民”原本不是指百姓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将“黎民”和“百姓”放在一起说。可是在古代,这两个词语却有着不同的意思。

最开始“黎民”是黎族俘虏和奴隶的意思。据《山海经》记载,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结成联盟,打败了从南方进犯的蚩尤所率领的九黎族,并俘虏了九黎族的人做奴隶,由于他们都来自九黎族,所以黄、炎部落的人就称他们为“黎民”。再到后来,就把受过黥刑的犯人专称为“黎民”。

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后,他们之间也开始争逐,黄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随后,住在东方的太嗥带领着夷族部落也归顺了炎黄部落,从此三个大族开始合为一体。合并后的炎黄部落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因而炎黄部落内的氏族也被称作“百姓”。但在此时,“百姓”专指的是主人,而“黎民”指的是奴隶。

到了西周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到了春秋末期,由于宗族世袭制的破坏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成为“黎民”。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天下的百姓统一改成“黔首”,“黔首”便是原来“黎民”的意思。

现在在词义上“百姓”与“黎民”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二词词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历经沧桑之后,等级观念也随之消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